首页>科研>科研成果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探析

当增扎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 2020-12-03

  一、概述

  千手千眼观音的藏语称 འཕགས་པ་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ཕྱག་སྟོང་སྤྱན་སྟོང་།,意思是圣观音千手千眼。千是无量及圆满之义,“千手”表示慈悲的无量广大,“千眼”代表智慧圆满无碍。又说,“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千手千眼观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具有殊胜功德。藏族信众相信,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成就大慈大悲的法门, 众生凡有所求,只要一心念颂观音菩萨圣号,观音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 称心如意,所以千手千眼观音在藏地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仰者。藏族信众还认为,观音菩 萨是藏族本尊,雪域的怙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藏族信众的心目中,观音菩萨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尊菩萨。(见插图 52)

插图 52: 巴姆式千手千眼观音,17 世纪 -18 世纪, 125.5 厘米 ×80 厘米,西藏博物馆藏。(参见图版 94)

  千手千眼观音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本尊之一。根据藏传佛教教义解释,千手千眼观音集观音法身、报身、化身为一体,法相极为殊胜。藏传佛教各宗都有多个密宗法统宣讲传千手千眼观音密法, 因此在诸多高僧大德的文集中都包含有千手千眼观音修法的密宗修行仪轨、颂词等文献,藏区寺庙殿堂中也保存了大量千手千眼观音本尊绘画和塑像。在西藏,以千手千眼观音为本尊修持密宗法门的人也不少。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造型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中“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是最常见的一种。因此,本文试图从内涵、特征、功能等方面,对“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进行介绍和论述。

  二、“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样式

  由于千手千眼观音在藏传佛教中的特殊地位, 在藏区的佛殿、经堂、佛龛、山崖、洞窟中留下了大量的千手千眼观音各种形态的造像。从图像的自然形态上讲,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造像中比较复杂的菩萨像,他多手多面,表达了藏传佛教深奥和抽象的宗教哲学思想,通过具体形象将藏传佛教所特有的神圣、庄严和肃穆的性质表现出来。藏传佛教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不仅与汉传佛教中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有所不同,而且藏传佛教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也分为数种不同的造像样式。其中“国王式( རྒྱལ་པོའི་ལུགས།)”千手千眼是最常见的一种。“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也叫虚空王观音(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ནམ་མཁའི་རྒྱལ་པོ།)1 、圣大悲十一面观音(འཕགས་པ་ཐུགས་རྗེ་ཆེན་པོ་བཅུ་གཅིག་ཞལ།)等。这种造像与其他千手千眼造像不同,其头上十一面排列也不同,据说千手千眼观音这种造像样式的第一层 静相以下身体的度量与国王松赞干布站立的高度一样。也许这就是把这种造像样式叫做“国王式” 千手千眼的原因。

  (一)“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面相

  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最大特点是他具有多面多手。千手千眼造像有十一个面,因此,有时候也称为十一面大悲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一定是十一面,但十一面观音就不一定是千手千眼,因为十一面观音有其他样式,比如有十一面八臂观音、十一面六臂观音等,这两种观音都是十一面,但不是千手千眼。在藏传佛教中,这几种千手千眼观音的十一个面的面相和排列顺序都不尽相同, 有其固定的顺序和层次。“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十一面总体上分为四个寂静面相和七个威猛面相,分五个层次排列。十一个面孔的排列顺序和色彩从下往上分别是 :第一层的三面,为根本三面(རྩ་ཞལ་གསུམ།),白色喜悦和寂静之相,系法身面(ཆོས་སྐུའི་ཞལ།);第二层的三面为金黄色,威严之相 ;第三层二面为红色,为忿怒之相,为报身之面(ལོངས་སྐུའི་ཞལ།);第四层二面为烟云色(དུད་སྤྲིན།),狰狞之相,系报身之面(སྤྲུལ་སྐུའི་ཞལ།);最顶层上为上师怙主阿弥陀佛之面,为黄丹色。(见插图 53)

插图53: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头像,平措多杰绘制, 引自《藏族传统绘画技巧》。

  据《西藏王臣记》(རྒྱལ་རབས་གསལ་པའི་མེ་ལུང་།) 记载,“国王式”千手千眼造像的面相为 :

  寂静四面威七面,十一面尊前顶礼;

  根本文面三白色,极现喜悦而美妙;

  能息罪业与烦恼,法身面前诚顶礼;

  其上熟金黄色面,嗔怒三面含笑容;

  具有寿命福圆满,能作增长前顶礼;

  又上复有珊瑚红,能作怀力二面容;

  张露牙相具忿怒,受用之身前顶礼;

  又上即有作诛业,如烟云色二面容;

  极可怖畏睁三眼,变化之身前顶礼;

  其上上师变化身,总摄诸佛黄丹色;

  头顶弥陀佛怙主,作为顶严前顶礼。2

  从构图样式分析,“国王式”千手千眼十一面的这种排列组合方式是自下而上,依次按照三、三、二、二、一的方式排列;面部颜色上依次按照白、黄、红、青、红的方式 ;第一层是根本面、第二层是法身面、第三层是报身面、第四层是化身面、第五层是上师化身面。

  (二)“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千手”与“千眼”

  通常认为,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应该是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但细究下来,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包括古今相关千手千眼观音密宗修法文本和千手千眼眼观音造像的文献典籍,对千手千 眼观音造像样式有多种不同的描述,不仅手和眼的数量不尽相同,而且千手千眼观音十一个面的 面相和排列顺序也相异。

  关于“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手的数量,相关藏文文献语焉不详。平措多杰在《藏族传统绘画技巧》中说,“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有一千一百四十八只手。但是,他在分别叙述时又说:法身手十只,报身手三十八只,化身手一千,如此计算一共只有一千零四十八手,所以总数前后不一。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千手又按法身手、报身手、化身手分为内、中、外三层 :

  内层十只手为法身根本十手(ཆོས་སྐུའི་རྩ་ཕྱག་བཅུ།),这十只手每只手所结法印和所执法物不同。前二手当心合掌,右第二手执念珠,第三手执轮,第四作施与愿印,第五持无量光佛像 ;左第二手执白莲花,第三手执军荼利,第四手执宝,第五手执弓箭。

  中间层三十八只手,为三十八只报身手(ལོངས་སྐུའི་ཕྱག་སུམ་ཅུ་སོ་བརྒྱད།),手中所执法物也不同。在右边十九只手中,第一执宝,第二手执绢索,第三手执钵盂,第四手执宝剑,第五手执金刚杵,第六手执火晶,第七手执水晶,第八手执宝弓,第九手执杨枝,第十手执白拂,第十一手执盾,第十二手执宝瓶,第十三手执斧,第十四手执念珠,第十五手执青莲花,第十六手执净瓶, 第十七手执日轮,第十八手执白莲花,第十九手执稻穗 ;在左边十九手中所持法器依次为 :第一手执白云,第二手执军持,第三手执莲花,第四手执宝剑,第五手执海螺,第六手执天灵盖,第七手执念珠,第八手执宝丸,第九手执金刚杵,第十手执钩,第十一手执锡杖,第十二手执佛化 身像,第十三手执神龛,第手执十四经典,第十五手执轮,第十六手执佛身像,第十七手执果实, 第十八手执莲花花蕊,第十九手执宝。

  外层千只手,为千只化身手(སྤྲུལ་སྐུའི་ཉིང་ལག་སྟོང་།),每只手都作施与愿印,手心中有一慧眼,极其妙严。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通体白色,白色之中微微泛红,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身披兽皮,戴头冠、项链、耳坠、钏镯、腋络、腰带等六事庄严, 上身披兽皮,下身穿绫罗。

  (三)“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历史传说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历史悠久, 可上溯到公元 7 世纪。根据文献,松赞干布请尼泊尔工匠为其塑造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并把他作为本尊。其目的是为了震慑地煞, 顺利完成建造大昭寺的修建。藏族历史文献《西藏王统记》对此做了详细描述 :

  土猪年为殿堂奠基。当营造及腰部时, 人尽欢喜,突于翌日,又为天鬼摧毁。赤尊颇为忧恼懊丧。复来王前白言“大王填湖之上,不堪修建佛宇,请王驾临视我所建神堂。” 王云 :“卿勿忧戚,我有一问策之所。”王乃至本尊前祈祷,忽从空中发出一无相之声云:“大王当塑造一尊如王面容之觉阿十一面观音像,则王修建神庙,可以遣除障碍。”言已即隐。王语尼婆罗塑像师云 :“汝能塑造一尊所谓如我面容之十一面圣观音像否。”答云 :“能造。”造像之质备有蛇心旃檀茎干,边尸舍旃檀茎干,菩提树枝,海洲之茅草,泥莲禅河之沙石和八大阿兰若之泥土诸如是等,往昔曾从天竺取回之甚奇 希有珍品甚多。乃研磨成粉,合以红牝牛及白山羊之乳,先作成一大泥团,置于大王宝座枕旁。王遂叩祷本尊。继而思维 :我之本尊,圣观自在,种数甚多,究当塑造何等?又思此画像中,以十一面尊像最为胜妙,如摩尼宝,当造此像,王即忽见一切如来菩萨,如日光中尘相前来入于泥 围之中。又作是念 :我之本尊必将出现一有大加持力者。遂就宝座而卧焉。翌晨黎明,果出现自然生成如摩尼宝之十一面圣像,无劳匠师再为塑造。 (见插图 54)

插图 54: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大昭寺北面主殿供奉。尼玛次仁摄影

  从这段文字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早已把千手千眼观音作为本尊来信奉,认为他具有非常殊胜功德,要排除一些违愿阻力,就必须塑造具有殊胜功德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说明当时千 手千眼观音造像已在流行。据载,塑此观音的材料大都来自印度,主要包括印度蛇心旃檀树树干、边尸舍旃檀树的树干和菩提树枝、茅草、印度泥莲禅河中的泥沙,以及印度八大阿兰若之泥土等。松赞干布令工匠把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并用红色母牛的牛奶和白色山羊羊奶将其调和成泥后塑 成千手千眼观音,并把这尊塑像作为自己的本尊。

  西藏拉萨大昭寺北面主殿内供有一尊“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这尊“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特征非常明显。有人说大昭寺观音殿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就是松赞干布令尼泊尔工匠 塑造的那尊本尊像。大昭寺始建于 647 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赤尊公主入藏而建。它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之一,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融合了藏、汉,以及 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昭寺建筑面积达 25100 余平方米,有 20 多个殿堂,主殿高 4 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主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 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大殿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赤尊公主等塑像。“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像就供奉在大殿北面的观音殿内,为这座佛殿的主尊,被称为大悲观音天成像(ཐུགས་རྗེ་ཆེན་པོ་རང་བྱོན་ལྔ་ལྡན།)。据说这尊造像是在松赞干布在世时自然天成的,松赞干布及其两位王妃去世后,化成一道光芒隐入到这尊像中。然而,大昭寺自创建以来的 1300 多年间,曾遭受两次重大劫难。公元 7 世纪后期,由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 9 世纪中期, 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 于地下,后经多次修缮增建。所以,大昭寺观音殿中的“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是否就是松赞干 布千手千眼本尊像,或者是否塑造于公元 7 世纪,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米桑布扎把《观音二十四种经续》6 (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ཀྱི་མདོ་བརྒྱུད་ཉི་ཤུ་རྩ་གཅིག)翻译成藏文以后,松赞干布学而有用,学习藏文,修行密法,把千手千眼观音作为自己的本尊。有时他到红山(布达拉宫所在的山)的山洞修行,久而久之被称为“法王修行洞”,今天布达拉宫的法王洞就是当年这位国王修心观音的地方。后来藏族人把这位雄才大略、建立吐蕃王朝的人物 当作观音菩萨的化身,把他修行和建造宫殿的山叫做观音菩萨的道场布达拉。

  关于松赞干布与“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故事在古代藏文文献记载和和民间传说还有很多。相传,松赞干布把这尊“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像作为本尊顶礼膜拜,当松赞干布和两位妃子临死时, 赤尊公主化成一朵白色的莲花隐入国王的右肩,而文成公主化作一朵青色的莲花隐入国王的左肩, 国王松赞干布自己化成一道光芒隐入千手千眼观音本尊的心间。大昭寺千手千眼观音像的两手原 本在心间合十,现在两手略微张开,正是由于松赞干布隐入佛像的心间时形成的。另外还说,藏 王松赞干布、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分别是观世音菩萨、绿度母和白度母的化身。这种把吐蕃王朝的创建者与观音信仰联系起来的历史传说,一方面反映出西藏观音信仰的本土化, 推动了千手千眼观音信仰和造像在民间的广为流传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很早便在西藏流传。同时,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神话和民间故事显示了藏族文化长期以来与汉族及其周边 的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渊源关系。当然也为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赋予了无限想象和神秘的色彩。

  (四)“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度量

  著名藏学家东噶洛桑赤列在谈到“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特点时说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与其他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除在面相及其排列顺序上不同外,佛像手执的各种法器也 有所不同。要想详细了解,请参看国王松赞干布所造的《赞颂》,其中做了详尽描述。‘国王式’ 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头顶的静相面以下的部分是根据国王松赞干布站立的身量所造。”7 那么这种造像度量究竟是根据什么?

  按照藏传佛教关于造像度量经典中造像的分类,“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属于菩萨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又在菩萨造像中单独成为一个体系,主要是千手千眼观音头部有多面多臂的特 征与其他菩萨的度量不同。(见插图 55)

  “国王式”千手千眼的造像的纵量是 :“从十一面顶髻端部开始往下的量度依次为 :顶髻的如意珠顶半指,顶髻一指 ;发际二指,面部四指 ;第二层面的发际为二指,面部六指 ;第三面的发际为四指,面部为八指 ;第四面的发际为六指,面部为十指 ;第五层主面发际为四指,面部为十二指 ;颈部为四指 ;心间一面加四指(也有不加四指的);从一直往下到脚跟的量度与其他造像的量度一样。”8这是造像身体的量度。

  造像身体的宽度量度是 :“十一面顶部无量光佛的顶髻珠顶为半指,顶髻一指 ;发际半指,面三指 ;二层面发际二指,面四指 ;三层发际为二指,主面(中间的面,译者注)五指到三指, 左右两边的面为二指到四指 ;四层面主面发际为三指,面为八指,左右两面各为四指 ;五层面主面发际为四指,面十二指(主面),左右两面各六指与腋下画过的线相平 ;左右两侧的化身面层层相叠,打线的方法与时轮(时轮金刚)画法一样,无论有多少层面,都按从下往上依次以主面和侧面的三分之一的量度递减就可以。” 9手的度量是:“从心窝上六指,再向左右横量十二指至两腋,以此处为点(此点的准确位置是向上三指到肩头,向下三指到腋窝),各自向外以五十指(四个面长多点)为半径画出圆环, 要画出所有手,手无论如何伸展亦不可出此圆环之外, 分布自然,形成扇状。”10

  藏传佛教艺术家们在造像过程严格按照这些尺度的规定进行造像,所以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样式经千年仍保持基本的风貌。这也是藏传佛教艺术完全不同于其他艺术创统的特点。

插图 55: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度量,20 世纪,59 厘米 ×43 厘米,西藏博物馆藏。(参见图版 111)

  (五)藏族民间故事关于千手千眼观音来历的传说

  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的来历,藏族与汉族的传说有所不同。根据汉族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原是古代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三公主妙善聪慧美丽,从小笃信佛教。年岁稍大,父王为其婚配。妙善执意不从,要削发为尼。妙庄王发现女儿抗旨出家,怒火冲天,率兵马将妙善捉拿。当即在 京城斩首示众,并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中。玉皇大帝闻讯后,命阎王将妙善灵魂救起,把妙善复 活于香山紫竹林中。从此,妙善普度众生,行善天下,化现成为观世间地菩萨。后来妙庄王得了 重病,久治不愈。医师告知 :须要亲生骨肉的手眼方可医治。在此情况下,妙庄王的大女儿妙圆、二女儿妙英都不愿献出手和眼。妙善得知此事后,不念父王旧恶,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 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妙庄王得知一切后,疚愧万分。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请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世音像。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妙善)的像。故事说明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按照古代楚庄王的公主妙善的形象塑造。

  藏族关于千手千眼观音来历的传说与上述完全不同。藏族的说法是千手千眼是观音菩萨在曾发愿救度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观音在救度雪域众生过程中,一时心生懈怠之 念,由于愿力的作用使其头和身体化成碎片,阿弥陀佛将其碎片收拢加持成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藏族古代文献《西藏王统记》对此记载如下 :

  (观音菩萨)作是语已,遂使此类地狱有情,解除寒热之苦,获得安乐之身,心离苦恼,登于解脱菩提正道。如是三界六道,尤以难于调化之雪域有情,运用多种方便,使其登于安乐之地。但心极疲劳,遂暂住心于心性休息之三摩地中。已而,又复从布达拉山顶放眼观察此雪域有情, 得安乐者,百未得一,心极烦闷。突然生起欲自求寂灭之想。于刹那顷,由昔愿力故,头即破裂成为十片,身亦碎成千片,遂即祷请无量光如来。无量光佛刹那即至,将菩萨身首所裂碎片,用手收合,成为一束,并作示云 :“诸法皆众缘,住欲想根中,若人有所愿,如是得称遂,何人愿最猛,诸佛皆赞叹,用此真实语,刹那决成就。”如是颂已。复云 :“善男子,勿生苦恼。汝头裂为十片,加持成为十头。此十头面,即十波罗蜜。此上再加阿弥陀佛加持,成十一面。十一面中坐弥陀,广作息增怀诛业,赞礼尊者观世音。汝身如莲瓣,裂为千片,加持成为千手,千手即千转轮王。千手掌中,加持成为千眼。千眼即贤劫千佛,随机应化教导师,敬礼尊者观世音。干佛共同所赞叹,教化边地佛所记,随缘教化利有情,敬礼尊者观世音。”如是赞已。为教化雪域众生, 尊者亦现众多化身,使一切有情,皆得成熟解脱。11

  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把观音菩萨说成是在雪域藏族的救世主。虽然汉藏两地的故事讲述千手千眼观音来历完全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观音信仰本土化。

  三、“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图像学意义

  千手化作千个转轮王,ཕྱག་སྟོང་འཁོར་ལོ་བསྒྱུར་པའི་རྒྱལ་པོ་སྟོང་།།

  千眼化作千尊贤劫佛 ;སྤྱན་སྟོང་སྐལ་པ་བཟང་པོའི་སངས་རྒྱས་སྟོང་།།

  随机必以随缘作教化,གང་ལ་གང་འདུལ་དེ་ལ་དེ་སྟོན་པ།།

  圣尊观世音前把礼顶! བཙུན་པ་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ལ་ཕྱག་འཚལ་ལོ།།12

  这首著名的千手千眼观音赞颂大意是 :千手千眼观音的一千只手像是护持佛教利益众生的一千个转轮圣王13一样,以巨大力量利益众生,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而一千只眼睛则像贤劫时期出现的贤劫千佛14一样,智慧和慈悲观照六道轮回中的生灵,可以因类施教,应声化显。这首偈句不仅表达了佛教的教义,也简要概括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象征意义。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的多手多面,既有复杂的动作造型,也有各种手执器物以及五颜六色的色彩所表达的藏传佛教教义和精神,具有深刻的宗教学象征意义 :通体白色表示未曾被尘世间的烦恼所染 ;体色微微泛红表示对有情六道众生事业所依恋 ;两脚站立表示脚踏实地利益众生 ; 十一面表示从十一地普光地开始无间断作利益众生事业 ;头顶阿弥陀佛像以下的十面,象征大乘佛教“十度”15思想。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中第一层的三个白色面象征息业、消除业障和烦恼,象征以慈悲为根本法救度众生的佛教教义 ;第二层的三个黄面威武相象征增业,增进福、禄、寿 ;第三层的二面红色愤怒相,称为报身三面,象征收摄业 ;第四层的二面为青色怒明王相,每面有三只眼睛,象征降伏业 ;第五层,即最顶端红色或金色,为阿弥陀佛的化身面相。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身披兽皮,饰六种庄严,16象征既不弃也不求 ;身披鲜兽皮,象征慈悲为怀 ;下穿绫罗,象征具有廉耻之心。

  十只法身手,象征经过十地菩萨修行,最终度完一切众生而成佛 ;三十八只报身手,象征应一切众生之愿望 ;其余千手为化身手,象征对天下一切众生心怀慈悲 ;千手千眼观音的手掌均向上,作施与愿印,表示观音菩萨化作一千个转轮国王,以巨大的愿力救助众生 ;而千手中的千只眼睛,象征贤劫千佛和以十二度救度众生。(见插图 56)

插图 56: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现代。

  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也要体现“三十二大人相(མཚན་བཟང་པོ་སུམ་ཅུ་སོ་གཉིས།)”、“八十种随好(དཔེ་བྱད་བཟང་པོ་བརྒྱད་ཅུ།)”。这是藏传佛教造像所要体现的美学思想,这一美学思想的贯穿不仅在佛教美术理论典籍中发挥它的作用, 而且在佛教理论经典中也有所表现。

  要了解和掌握西藏宗教艺术,就要了解西藏宗教的教义和造像所表达的宗教含义。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中最殊胜的观音,他利益一切众生,满足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愿望和请求, 救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发心生出千手千眼,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广大誓愿,并应时身上具足千手千眼。随着众生的根机,一切应于如来的息灾、增益、调伏、敬爱、钩招的五部法, 能满足一切众生愿望。对信仰佛教的造像者来说,千手千眼观音所涵盖的宗教教义是他们创作造像的主要灵感源泉和动力,也是造像不断延续和传承的主要原因。对普通信众来说他们对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顶礼膜拜的主要原因也是造像所具有的宗教教义。包括千手千眼观音在内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传达着极高的美学境界,这是因为精美的造像所要表达的智悲双修和慈悲为核心的藏传佛教思想,是藏传佛教将大智、大悲结合起来的宗教思想和宗教实践的具体体现,而这一思想与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思想是相一致的。

  “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与所有的宗教艺术一样,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 并与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国王式”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作为一种佛教造像艺术,它也是藏传佛教的观念、情感、精神乃至藏传佛教密宗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这个层面上说,“国王式”千手千眼造像艺术所要表现的自然是藏传佛教思想、藏族人的宗教情感、藏传佛教核心价值以及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审美观念。

  (选自熊文彬 曲珍主编《雪域瑰宝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

——————————————————————————

  1.东噶洛桑赤列编纂 :《东噶佛学大词典》(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362 页。

  2.萨迦索南坚参著、刘立千译 :《西藏王统记》,西藏人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109 页。

  3.平措多吉著 :《藏族传统绘画技艺》(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年,第 105 页。

  4.张怡荪主编 :《藏汉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4 年,第545 页。根据藏传佛教造像理论典籍记载,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钏,衣曳飘带。各个菩萨有一定的手印姿式。

  5.萨迦索南坚参著、刘立千翻译 :《西藏王统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81 页。

  6.《观音二十一种经续》包括:《宝箧庄严经》、《妙法莲华经》、《白莲华经》、《无量瀑流经》、《光明游戏经》、《一百零八种名号经》、《极示现名称经》、《千手千眼观音陀罗尼》、《莲藏经》、《十一面观音陀罗尼》、《十一面观音经》、《不空羂索陀罗尼》、《不空羂索小陀罗尼》、《最胜莲华经》。以上二十一种经中,除了《光明游戏经》、《无量瀑流经》、《极示现名称经》等三部以外, 其余十九部《观自在轮经)、《密乘仪轨经》、《如意珠陀罗尼》、《大悲经及时经》、《光明庄严经》、《莲花冠密宗经》、《六字经》均收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

  7.东噶洛桑赤列编纂 :《东噶佛学大词典》,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362 页。

  8.根秋登子著 :《藏族传统美术概论》,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4 年 8 月,第 249—250 页。

  9.根秋登子著 :《藏族传统美术概论》,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 北京,1994 年 8 月,第 250 页。

  10.李翎著 :《佛教造像度量与仪轨》,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8 年 11 月,第 33 页。

  11.萨迦索南坚参著、刘立千译 :《西藏王统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24~25 页。

  12.巴俄•祖拉陈瓦 :《贤者喜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年 6 月,第 151 页。

  13.转轮圣王,是佛教名词,古代梵语 cakra-varti-rajan,意译作转轮王或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转轮圣王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14.劫,梵语作 bhadrakalpa,是佛教的时间观念,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20 小劫为 1 中劫,4 中劫(成、住、坏、空)为1 大劫。1 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贤劫,根据佛经讲, 我们现在处于住劫的第九小劫,这个劫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 所以叫“贤劫”。贤劫千佛,在佛典所述之宇宙循环成灭过程中, 现在之中劫称为贤劫,贤劫中出现于世之千佛即为贤劫千佛。经典说过去有四佛或七佛出现,大乘佛典则进一步指出现在之贤劫有千佛,过去之庄严劫、未来之星宿劫亦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亘三世有三千佛出现。此中,在过去七佛之中,前三佛相当于庄严劫千佛之最后三佛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以下之四佛 :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于此贤劫之世出现,而弥勒佛以下至楼至佛( 今日韦陀菩萨) 之九九六佛,则在未来世将会出现。

  15.十度,也叫十波罗蜜多,分别是 :1. 布施波罗蜜多 :分布施有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 ;2. 持戒波罗蜜多 :分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也称三聚戒 ;3. 忍辱波罗蜜多 :分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发忍三种 ;4. 精进波罗蜜多 :分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三种 ;5. 静虑波罗蜜多 :静虑即禅定,分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三种 ;6.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有我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我法空无分别慧三种 ;7.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方便善巧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两种 ;8. 愿波罗蜜多 :分求菩提愿和利乐他愿两种 ;9. 力波罗蜜多 :力有思择力、修习力两种 ;10. 智波罗蜜多 :智有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两种。

  16.藏传佛教密宗本尊所有具备的装饰,六种装饰分别是 :头冠、项链、耳坠、钏镯、络腋、腰带。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