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织锦唐卡(见插图 57、图版 110),年代为 20 世纪,规格为 135 厘米 ×87 厘米。据馆藏介绍,此幅作品是九世班禅在内地定制的, 最初供奉于扎什伦布寺,“文革”期间与寺内其他文物一起被西藏文管会接收并保存,“文革”结束后移交西藏博物馆。作品底部有两行题记,第一行为藏文 :
“མཁས་གྲུབ་ཆེན་པོ་སངས་རྒྱས་ཡེ་ཤེས་ཞབས། ། ལེགས་བསྟེན་ཧེ་རུ་ཀ་ཡིས་བྱིན་རླབས་ཤིང་། ། རྣམ་ཐོས་སྲས་ཀྱིས་འཕྲིན་ལས་ཚུལ་བཞིན་དུ། ། བསྒྲུབ་མཛད་བློ་བཟང་ཆོས་ཀྱི་རྒྱལ་མཚན་ཞབ། ”
译文为 :
“拜大智者桑杰益西为师,得到胜乐金刚的加持,行多闻天之佛教事业的洛桑却吉坚赞尊者。”1a
第 二 行 前 半 部 分 为 藏 文 :
“༄༅།།ཀྲུང་ཧ་མིང་སྒོའི་སྦྲེ་ཅང་ཧང་བྲུའུ་ཏུའུ་ཅིན་སིན་ཐགས་ཁང་ནས་བཏགས་བསྐྲུན།།”
后半部分为汉文“中华民国浙江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织”,为前半部分藏文的汉译文。不过,这两行文字在装裱时被封上了。
通过对题记的释读,我们对此幅作品的内容及创作时间、地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文拟结合调查和相关研究,对此幅作品作进一步考证。
插图 57: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20 世纪,135 厘米 ×87 厘米,西藏博物馆藏。(参见图版 110)
一、作品的内容
作品主尊为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པཎ་ཆེན་སྐུ་ཕྲེང་བཞི་པ་བློ་བཟང་ཆོས་ཀྱི་རྒྱལ་མཚན། 1567-1662),头戴黄色班智达帽,身着橘黄色田相纹僧袍,左手持经书,右手结说法印,双腿覆斗篷,跏趺坐于有锦缎坐垫的宝座上。宝座两边出金色衔幢龙头搭脑,背后为精致的织锦靠背。(见插图 58)
插图 58: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唐卡局部。(参见图版 110)
四世班禅于藏历第十绕迥火兔年2(1567)诞生于今日喀则西面兰伦热布庄园竹加白哇村,13岁在温萨寺(དབེན་ས་དགོན།)出家,先后在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学经, 以学识渊博及辩才著名。1601 年他应扎什伦布寺僧众的请求担任扎什伦布寺赤巴,上任后先后创立扎什伦布寺正月祈愿大法会和密宗学院,使扎什伦布寺发展成为有完整显密传授系统的大寺院。他先后为四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剃度授戒,并辅佐五世达赖喇嘛联络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攻灭藏巴汗,确立了 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统治地位。他与五世达赖喇嘛、固始汗一起派使者前往东北向清朝表示归顺。由于四世班禅的威望和功绩,1645 年固始汗赠予他“班禅博克多3”的称号,自此,“班禅”成为这一活佛转世系统的专称,并自四世班禅后,扎什伦布寺的赤巴都由历辈班禅大师担任。1662 年2 月,四世班禅在扎什伦布寺圆寂,享年 92 岁。
中部右侧五色虹光中,弥勒菩萨(རྗེ་བཙུན་བྱམས་མགོན།)高髻披发,头戴宝冠,冠中饰宝塔, 肩披兽皮,身橘色,游戏姿坐于莲座上。左手持一茎莲花,莲花上呈金色净水瓶。弥勒菩萨前方 坐二人,左边为印度大成就者,身着瑜伽士服装,左手伸出,作问询状,右手持颅碗 ;右边为虔敬的僧人,双手合十。此处展现的是四世班禅大师的司膳官洛桑丹增以梦兆的形式预言大师即将 圆寂的情形 :
至尊弥勒怙主头戴宝冠,双手作转法轮印,端坐在一个巨大的背光宝座上,心尖彩光四射。四世班禅大师也端坐在其前的坐垫上,身披大氅和三法衣,双手合十而坐。弥勒菩萨的彩光大多 射入他的心间,一些则射入他的头顶之上。4(见插图 59)
插图 59:洛桑丹增以梦兆的形式预言大师即将圆寂的情形,《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唐卡局部。(见图版 110)
主尊上部的天界,供奉有白胜乐金刚(བདེ་མཆོག་དཀར་པོ།)和克珠•桑杰益西(མཁས་གྲུབ་སངས་ རྒྱས་ཡེ་ཤེས།)上师。
左上方为白胜乐金刚,身色洁白,一面两臂,两手交叉,各持一长寿瓶,怀中拥抱金刚瑜伽母, 金刚跏趺坐于莲座之上,两尊均饰以骨饰珍宝。佛母身红色,一面两臂,莲花跏趺坐。在无上瑜 伽密法法系中,格鲁派重胜乐、密集和大威德三尊的修行。画面中的坐姿白胜乐金刚,宗喀巴将 之用于长寿法的修习,并一直在格鲁派得到传承。(见插图 60)
插图 60:白胜乐金刚,《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唐卡局部。(见图版 110)
右上方为克珠•桑杰益西上师,身着田相纹僧袍,头戴黄色班智达帽,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 禅定印,端坐于莲叶之中。1582 年,年仅 13 岁的曲吉巴桑在恩萨寺出家,拜克珠•桑杰益西为师, 并受沙弥戒,获法名洛桑却吉坚赞。此后,克珠•桑杰益西从藏文拼读、经文念诵到显密经典、密集灌顶和辩经,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给洛桑却吉坚赞。在四世班禅的自传中,尊称克珠•桑杰益西上师为杰仁波切5(རྗེ་རིན་པོ་ཆེ།),可见上师在四世班禅心目中的地位。(见插图 61)
主尊下部的地界绘有红勇保护法བེག་ཙེ་ལྕམ་སྲིང་།)和黄财宝天王(རྣམ་སྲས་སེར་ཆེན།)。
右下方为红勇保护法,身红色,披挂铠甲,头戴五骷髅冠,一面二臂,右手挥剑,左手持敌人的心脏,挟弓箭,右脚踏青马,左脚踩一魔,立于莲台上。红勇保护法,又称犀甲护法或皮铠甲护法,是格鲁派崇拜的重要护法神。(见插图 62)
左下方为骑狮黄财宝天王,身金黄色,一面二臂, 头戴三叶宝冠,发攒高绾,饰有珠宝,面相方圆,双目圆瞪,微怒,唇上下及连鬓有短鬓须,右手持顶饰如意宝珠的胜幢(伞盖),左手握吐宝如意兽,左舒坐于红鬃白狮之上。白狮回首竖尾,足踏莲花。黄财宝天王是兼具财神、护法神、战神等多种神性的格鲁派护法神。(见插图 63)
插图 61:克珠•桑杰益西上师,《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唐卡局部。 (参见图版 110)
插图 62:红勇保护法,《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唐卡局部。 (参见图版 110)
二、作品所依据的底本
构图上,除了在细节上略有差别外,此幅作品与扎什伦布寺至今仍保存的,在那塘寺雕刻的《班禅喇嘛源流像》木刻成套版画中第 11 幅《四世班禅像》构图基本一致。(见插图 64)
《班禅喇嘛源流像》木刻成套版画至2010 年已发展为19 幅6,意大利图齐教授撰写的《西藏画卷》对前 12 幅有记载。7对于这套木刻版画,图齐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可以划归为西藏艺术最奢华的范本之列,因与 18 世纪汉地艺术的接触而焕然一新。”8他将版画的年代限定在 1737 年之后,大约在 18 世纪中叶,依据是 :版画是在最后一个人物——五世班禅圆寂后,由其学生资助刻制的,五世班禅圆寂于 1737 年。大卫•杰克逊先生对版画所依据的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根据一些重要的证据推测出“版画所依据的绘画作品大部分可能是由新勉塘画派创始人藏巴•曲英嘉措(གཙང་པ་ཆོས་དབྱིངས་རྒྱ་མཚོ། 1620-1665)所绘,或由他起稿,且没有证据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9藏巴•曲英嘉措是活跃于 17 世纪中叶的扎什伦布寺的僧人和大画师,他在继承勉塘画派精华的基础上,吸收西藏其他绘画流派及汉地绘画的因素,从勉塘派中派生了勉塘后藏支派,又被 称为新勉塘画派。新勉塘画派同扎什伦布寺建立了联系,在政治、宗教和经济上获得了有力的支持。对于新勉塘画派的艺术风格,后人如此总结道 :
插图 63:骑狮黄财宝天王,《四世 插图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 唐卡局部。(参见图版 110)
64:《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插图木刻版画,18 世纪,那塘版,引自 Giuseppe Tucci.Tibetan Painted Scrolls,图 100。
65:《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像》,清代,70 厘米×71 厘米, 扎什伦布寺藏,引自《西藏唐卡》图版 75。
“神像装饰繁复,精美无比。人物造型或舞或傲立。衣袍飘逸,祥云、火、风缭绕。祥纹、花卉、波浪精彩纷呈。森林飞禽走兽和人物神态各异。岩石、石山、雪山景色迷人。飞流瀑布、珠宝等物情态万千,妆点雪域,令人心旷神怡,大饱眼福,叹为观止。”10
目前唯一一幅能确定是藏巴•曲英嘉措真迹的唐卡,是收藏于扎什伦布寺的《四世班禅洛桑 却吉坚赞像》。这幅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画师采用松活但精准的笔法,通过立体叠压、前后起伏的凸凹关系,表现出四世班禅大师独具特色的面部特征和富有动感的双臂,加之耳后的帽子下沿、正反清晰的领边以及肩头上层层叠压的袈裟褶纹等的刻画,具有极强的肖像画特征,正如大卫•杰克逊先生所评论 :“……人物的脸部和姿势都表现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实主义。在任何国家或任何年代,藏巴•曲英嘉措都算得上是一位大师级的肖像画家。”b11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藏巴•曲英嘉措是《班禅喇嘛源流像》唐卡的创作者,但他开创的新勉塘画派的绘画风格“对后藏绘画的主要流派——扎什伦布派或称日喀则派的发展产生过更大的直接影响。”12《班禅喇嘛源流像》唐卡受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亦显而易见。(见插图 65)
那塘版《班禅喇嘛源流像》木刻版画的内容流传十分广泛。故宫博物院所藏,六世班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初一日进贡的《班禅喇嘛源流像》成堂组画唐卡13,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与木刻版画内容相同的一组唐卡,这组唐卡可能是以版画为底本,或与版画所依据的原画有关。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宫又以这组唐卡为底本,制作了纸本墨刻《班禅喇嘛源流像》唐卡 5 套。次年,又做得纸本墨刻填金《班禅喇嘛源流像》唐卡 4 套14。另外,在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也收藏有与版画相同内容的《四世班禅像》唐卡。
由于版画作为范本广泛流传,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此幅织锦唐卡直接依据的绘画唐卡是哪位画师的作品,但据比较,画师在那塘版《班禅喇嘛源流像》木刻版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首先, 在主尊四世班禅大师的面部刻画上,画师有别于版画,将大师描绘成白色头发、面相老成的长者 形象,但作品的写实风格依然令人称道。画师不仅清晰地表现了大师高隆的颧骨、挺直的鼻梁、突出的下颌等个性特征,还将耳朵的结构、嘴角的皱纹和眉毛、鬓边的毛发都细密地勾勒出来, 眼睛刻画更为传神,眼神稍稍向下,极富亲切感。其次,在画面的上部增加了太阳图案,右侧增 加了三只鹿和三只锦鸡的形象。观察同时代的、在都锦生织造的《班禅喇嘛源流像》唐卡中的《萨迦贡噶坚赞像》也可以发现,在版画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月亮和鹿的形象。
另外,此幅作品在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上还吸收和借鉴了汉地艺术。首先,作品的山水背景、祥禽瑞兽、花卉纹样等的描绘,受到内地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影响。其次,汉地丝绸装饰纹样被直 接移植到人物服饰及陈设上,如四世班禅大师橘黄色宝座靠背上大片的凤戏牡丹图案,绿色裹边 上的云纹和寿字纹,烫金丝织坐垫等,都是内地丝绸装饰纹样的真实再现。
三、作品的创作时间
依据题记所记载的时间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此幅作品是九世班禅在杭州都锦生订制的1900 幅织锦唐卡之一,创作于 1935-1937 年间。因为据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档案记载 :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感谢西藏活佛班禅到灵隐寺住持时轮金刚法会,浙江省省长黄绍竑在都锦生丝织厂订制九世班禅五彩织锦唐卡,唐卡厚如铜板,深得活佛班禅喜爱,随后又订制唐卡 1900 幅。”15
档案中提到的“西藏活佛班禅到灵隐寺住持时轮金刚法会”,据考证,是九世班禅于 1934 年应邀住持由段祺瑞、王一亭、陈圆白等人发起的,在杭州灵隐寺启建的时轮金刚法会。16另外,在十一世班禅参观都锦生丝织厂时,喇嘛次仁为加深班禅对丝绸的认识,告诉他,丝绸是西藏人民十分喜爱的织品,是连接藏汉两族人民友谊的纽带。扎什伦布寺至今还保留着九世班禅在杭州都锦生丝织厂订制的珍贵丝织唐卡。17也可以证明九世班禅曾在都锦生订制唐卡确有其事。另据《都锦生大事记》记载 :
“1937 年 8 月,都锦生丝织厂在杭州艮山门外的主要厂房及所有新式机械,全部为日本侵略者烧毁,丝织厂被迫停工,不得已将十二台手拉机转移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18
也就是说,1937 年 8 月之后,都锦生没有能力再织造织锦唐卡,那么上述订制的唐卡应该是在 1937 年 8 月前完工,或者是部分完工。
四、作品的制作工艺
唐卡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绘画唐卡和织绣唐卡两种,以绘画唐卡居多。绘画唐卡一般以棉布或丝绸为地,采用矿物质绘画原料绘制 ;织绣唐卡包括缂丝唐卡、织锦唐卡、堆绣唐卡和刺绣唐卡,是在绘画唐卡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是汉地传统纺织技术与西藏佛教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极为珍贵。
据都锦生博物馆孙敏主任介绍,西藏订购的 1900 幅织锦唐卡全部采用杭州都锦生像景织锦中的五彩像锦织锦工艺,采用五十多种颜色的丝线织造而成,织工精细,代表了当时都锦生最高的织造水平。
像景织锦是在特制的多梭箱丝织机19上采用提花20织锦的工艺技术,由桑蚕丝和人造丝交织织造,属于织锦类熟织物21。它可以用丝织表现照片、名人字画等,曾被称为“照相织物”、“织锦画” 或“丝织画”。以风景、字画为题材的织物,在像景织锦之前已经在织锦缎、妆花织物和缂丝上出现过, 但多为纯手工制作,织造工艺繁复,耗工费时,数量很少。清末民初,欧洲、日本先进的丝织机械和技术进入中国,洋绸和人造丝大量生产,并以其工业化产品价廉物美的优势冲击我国的丝绸 市场,一度使国内的丝绸业受到重创,举步维艰。以江浙沪三地为主的丝绸业有识之士,不甘落 后挨打,逐步放弃土缫土织的手工生产方式,积极引入并学习国外先进的制丝、织造设备和技术, 结合中国传统丝绸工艺,努力开发新的丝织品。1921 年 3 月,工业家都锦生借鉴近代西方先进的像景织物技术,运用多变的花色和织法,研发出像景织锦,并以西湖风景为图样,创造性地织出 了我国第一幅黑白像景织锦画——《九溪十八涧》,为像景织物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国内外丝织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2都锦生还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开发出五彩像景织锦, 并请中国美术学院柴扉指导染色,有效解决了染色丝线容易褪色的难题。1926 年都锦生织造的唐寅《宫妃夜游图》五彩像景织锦画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新中国成立以后,都锦生五彩像景织锦画被定为国礼。
据都锦生织锦技艺传承人李超杰老先生介绍,五彩像景织锦工艺非常复杂,一般要经过 58 道工序才能完成。它集合了历代织锦技艺之大成,既吸取了宋锦“两经多纬”的织造结构,又吸 取了云锦“通经断纬”的技法,纬重数多达 15 种以上,首创了“影光组织”和“棒刀起法”技艺, 在我国织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光组织”是以八枚缎点子,由经面缎纹组织向纬面缎纹组织过渡,来表达风景画中的层次、远近、明暗等变化 ;“棒刀起法”则使织物组织突破了传统的以平面块状表现物体的方法,实现了缎纹组织由经面逐步过渡到纬面阴影的立体表现方法,大大 提高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效果。23
九世班禅大师在都锦生定制的 1900 幅织锦唐卡是五彩像景织锦工艺和唐卡艺术的完美结合, 它运用独特的织造方式整合了西藏绘画的传统,逼真再现了原画作品的精髓,同时增添了丝绸特 有的光泽和层次感,开拓了织锦画的外延,也是汉藏之间艺术交流的见证。
(选自熊文彬 曲珍主编《雪域瑰宝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
——————————————————————————————————
1.文中藏文部分,除特别标注外,均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南加才让博士录入并翻译,在此表示感谢。
2.关于四世班禅大师的生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为 1567 年,另一种为 1570 年。在此,依据《四世班禅传》中的 1567 年。
3.“班”是梵文“班智达”,汉语意为“学者”;“禅”是藏语“钦波”,汉语意为“大”,合起来是“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是蒙语,指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
4. ཞམ་རིང་པ་གསོལ་དཔོན་བློ་བཟང་བསྟན་འཛིན་གྱི་རྨི་ལམ་དུ།རྗེ་བཙུན་བྱམས་ པ་མགོན་པོ་ཁྲི་རྒྱབ་ཤིན་ཏུ་རྒྱས་པའི་སྟེང་ན། དབུ་རྒྱན་གསོལ་ཞིང་ཆོས་འཁོར་གྱི་ ཕྱག་རྒྱ་ཅན། ཐུགས་ཀ་ནས་འཇའ་འོད་སྣ་ཚོགས་འཕྲོ་ཞིང་། དེའི་སྐུ་མདུན་ན་རྗེ་ དེ་ཉིད་ཀྱང་བཞུགས་སྟན་བཟང་པོའི་སྟེང་དུ་སྐུ་བེར་དང་ཆོས་གོས་གསུམ་ལེགས་ པར་གསོལ་ཞིང་། ཕྱག་ཐལ་མོ་སྦྱར་ནས་བཞུགས་པ་ལ། འོད་ཟེར་འཕྲོས་པ་ཕལ་ཆེར་ཐུགས་ཀར་ཐིམ་པ་དང་། འགའ་ཞིག་དབུའི་སྟེང་དུ་ཟུག་པ། 洛桑益西编著 :《四世班禅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339 页。译文引自熊文彬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四世班禅大师铜像考》,《中国藏学》,2011 年第 S1 期,第 84 页。
5. 在藏族地区一般尊称宗喀巴为“杰仁波切”,意为珍宝法王。
6.2010 年扎什伦布寺刚坚绘画组在罗布次仁大画师的住持下,完成了 19 幅班禅喇嘛源流唐卡,被中国佛学院收藏。
7.Giuseppe 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Kyoto: Rinsen Book Co.,Ltd,1980,p410-454.
8.Giuseppe 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Kyoto: Rinsen Book Co.,Ltd,1980,p410-412. 译文引自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译 :《西藏绘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 年,第 183 页。
9.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译:《西藏绘画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 年,第 183.187 页。
10.ལྷ་སྐུའི་རྒྱན་མང་མཛེས་སྡུག་ཕུལ་ཕྱིན་པ།། སྐུ་ཡི་རྣམ་འགྱུར་གར་དང་ འགྱིངས་སྟབས་དང་།། ན་བཟའི་ལྷབ་ལྷུབ་དུད་སྤྲིན་མེ་རླུང་དག། གཟུགས་ འགྲོས་དཔའ་བཀྲ་(པ་ཏྲ)མེ་ཏོག་མཚོ་རླབས་དང་།། ལྗོན་ཤིང་བྱ་དང་ རི་དྭགས་མི་གཟུགས་ཉམས།། ཡུལ་ལྗོངས་བྲག་རི་གཡའ་གངས་ཉམས།། ཆུ་ བབས་ནོར་བུ་ལ་སོགས་རྣམ་འགྱུར་བ་མང་པོས་ཡིད་འཕྲོག་མའི་གངས་ ལྗོངས་མཛེས་པའི་རྒྱན་དུ་ཤར་བ་ལྟ་བའི་མིག་ལ་བདུད་རྩི་སྟེར་བའི་ཡ་མཚན་འདི། 《绘画造型量度和色彩实践常用技法•见明了义》第 142-145 页,译文引自熊文彬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四世班禅大师铜像考》,《中国藏学》,2011 年第S1 期,第 85 页。
11.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译 :《西藏绘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 年,第 181 页。
12.Smith, E.Gene(E•吉恩•史密斯) :《印藏文化中的贡珠著作< 知识总汇 > 导论》,百藏丛书,第 80 卷,新德里,印度文化国际研究所。译文引自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译 :《西藏绘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 年,第 191 页。
13.根据黄条题记 :“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初一日收班臣额尔德尼进供奉利益画像班臣额尔德尼源流十二轴。”目前故宫存十幅。
14.罗文华 :《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紫禁城出版社,2005 年,第 531 页。
15.浙江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孙敏提供。孙主任住持并参与了都锦生档案和都锦生大事记的整理工作, 她在仔细查找了都锦生档案后确定,民国时期关于制造唐卡的记录在档案中只有这一条。
16.吴平:《藏传佛教在近代上海的流传与发展》,《中国藏学》,2002 年第 3 期,第 26 页。
17.彤亮 :《十一世班禅浙江上海考察纪行》,《中国西藏》,2001 年第 6 期,第 16 页。
18.浙江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孙敏提供。
19.在织制不同纬纱的花色织物时,织机上要装有多梭箱构件,称为多梭箱织机。多梭箱织机是有梭织机类型之一。有梭织机是用梭子将纬纱引入梭口的织机。
20.提花是用专门机器在织物上织出经、纬线交错组成的凹凸花纹。
21.熟织物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行染色,织成后不需炼染的成品。
22.参考谢牧、吴永良 :《中国的老字号》,经济时报出版社,1988 年,第 139 页。
23.参考李冈原 :《东方丝王——都锦生》,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 27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