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科研成果

试论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扎呷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 2020-12-08

  旅游是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得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旅游业已被确定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并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同时还被西藏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列为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关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产值(GDP )的贡献率正在日益加大,它对拉动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服务贸易以及促进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旅游是现代人的需求与追求,也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业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环境、人类遗产以及现代的高度文明。然而,以经济的驱动力进行的旅游开发,旅游资源必将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旅游必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这种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旅游业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因此,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通过调查和有关政府的数据,依靠丰富而详实的资料,对西部大开发中的西藏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困难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西藏旅游业经过22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初具规模。根据西藏旅游部门的统计,到2002年12月止,西藏全区已有各类旅游企业236家,直接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

  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开辟到拉萨的旅游线路。199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全区支柱产业之一的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西藏旅游行业贯彻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接待能力,开辟新的旅游景点、线路、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旅游行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帮助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以此扩大西藏对外、对内交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

  目前,西藏全区已有各类旅游企业23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2家,国内旅行社22家;散客接待中心1家,导游公司1家;旅游涉外饭店116家,其中星级饭店49家,涉外定点非星级饭店、宾馆67家,共计拥有客房5685间,床位14800张;旅游汽车公司4家,拥有旅游涉外定点车辆1000多辆,旅游渡假村5家,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10多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其中藏族职工3720人,占62%;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职工2280人,占38%;间接从业人员近4万人。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有导游员560名。其中,正式导游141名,占25%,招聘临时导游419名,占75%。自治区旅游部门、各(市)和旅游企业每年淡季都对饭店、旅行社经理和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到2002年已有3万人次参加培训。西藏全区旅游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从1989年的200多元增加到目前的1400多元,月平均增涨收入53.6%。

  同时许多景点、景区的农牧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围绕旅游业,拉萨市发展起饮食服务业、短途交通运输业,大量拉萨本地及邻近县乡人员从业于旅游餐饮业和旅游商品生产、销售部门。据调查,拉萨八角街一带的旅游藏式餐馆每新开一家,可提供直接就业机会8人—15人,其中大部分为城镇无业人员和附近县乡富裕人员。其他地区也有相同情况,如日喀则也恢复壮大了传统地毯编织、工艺藏刀、牦牛运输等行业,山南建起了琼结玉石厂、竹编厂等民族手工业,都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二、西藏旅游业的竞争优势

  1、政策优势。21世纪,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工程,已经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那么,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到底定位于何种产业比较合适,这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不能使西部经济实现腾飞,发展工业又受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限制,西部大开发只能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产业中寻找出路。旅游业已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重视,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风景就地出口”创收外汇的好产业,它不但可以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旅游业,前景十分广阔。为此,西藏旅游业也作为西藏的龙头产业。同时制定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保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领导、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这些为西藏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力支撑。

  2、旅游资源优势。西藏是我国壮丽富饶、巍峨多姿的地区,境内高峰耸立,江湖众多,藏东南有莽莽的原始树林;藏北有广阔的羌塘草原,这里风光秀美、气势磅礴,充满野性而诱人的魅力。西藏境内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千百年来的封闭式发展中,形成了与现代文明迥异的风情习俗。在乡村和城镇里随处可以见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如特色浓郁的寺院建筑,迎风招展的五色经幡,缭绕不断的浓浓桑烟,一步一伏的虔诚朝拜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转经筒、洁白的哈达等,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无不给西藏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是现代社会最强劲、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这些良好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构筑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平台;良好的人文资源,将直接作用于旅游业的竞争力。

  3、庞大的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市场优势。国内旅游需求市场正在形成并日益庞大,制约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得到有效的缓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由温饱型向更加富裕的小康型转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随着五天工作制、“五一”、“十一”和春节等公共假日的实施,全年共有110多天的假期;国民出游率将稳步增长,这些都将促进西藏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迅速增长。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周边省区的经济必将有较大的飞跃,人民的旅游支出和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为西藏提高了巨大的潜在的客源市场。

  此外,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看,21世纪,世界旅游业将继续发展,欧美地区的远程旅游比例将不断上升,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这些都将促进西藏远程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而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我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西藏的近远程国际客源市场也必将持续发展。这些良好的内外环境和近年来兴起的“西藏热”,使得西藏的旅游业势必发展更加迅速。

三、西藏旅游业所存在的劣势

  西藏旅游业存在上述诸多优势的同时,依照西藏的旅游业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优势和劣势,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力优势理论,不难得出西藏旅游业所处的态势:

  1、西藏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政府大量的投入,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从观光旅游起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但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的竞争,面对以技术、知识为产业发展推动力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实现旅游强地区的目标,还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顶住挑战,努力改善制度和基础设施的环境。

  2、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西藏自治区已将它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发展。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的缺乏,后劲不足。

  3、西藏旅游业在经过22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效益欠佳。

  4、交通至今仍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西藏高原内部的交通还不发达,尤其是在一些优美的旅游胜地,至今不仅没有公路,甚至连骑马都很难进行。所以,要想使西藏真正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就必须首先发展西藏的交通,以及相适应的交通工具。

  5、西藏缺乏对现有景点的开发和完善以及对具有开发潜力景点的挖掘。旅游景点遍布整个西藏,可是这些景点基本上是自然的“先天的”,有的缺乏必要的包装和修饰,有的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有的则缺乏挖掘和开发。

  6、现有的饭店宾馆设施制约着西藏旅游业发展。西藏地广人稀,旅游者很难从一个地方出发夜晚再回到出发地点。在西藏,现有星级宾馆饭店15家,其中三星级4家,二星级6家,一星级5家及相当数量的旅游涉外定点宾馆饭店,床位仅有7000余张,除拉萨、日喀则和几个地区所在地外,县以下很难找到供游客居住的宾馆和饭店。至于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就相差更远。许多到西藏旅游过的游客一谈论西藏旅游业的服务,都很难说满意,因此,落后的服务场所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7、缺乏总体规划,粗放性经营方式造成对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一方面,从宏观上西藏缺乏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微观上又没有合理的市场机制引导,导致西藏旅游开发趋同性强、效益底下。另一方面,由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强烈的利益动机驱动人们为了自己获取好处,而不惜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灾难,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整体美感。

四、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藏旅游业选择之必然性

  强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发展如果不研究可持续,不讲环境保护,不讲文化创新,等于是自己断自己的后路。为此,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构成与自然这个大系统的主要部分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失衡所致的世界性问题,如人口激增、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植被破坏、耕地锐减、气候恶化、灾害平凡等等都是这种系统失衡所带来的恶果。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为对付这些问题与挑战提出的对策。可持续发展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分配,即“既包括不同代人之间时间上的分配。又包括当代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资源分配。”(马大猷等在《环境与发展》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载《群言》1994年第12期。)可持续发展包含了需求、限制、平等三项原则。其中,需求是指发展的目标在于满足人类各种需求和欲望;限制则是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对环境满足眼前需求和将来需求的限制(而限制性因素就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本身,没有限制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平等既要求各代人群之间的平等又要求当代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可持续发展下的资源分配的核心是它的环境价值观,因为只有用环境价值观才能指导资源的最加配置、管理和利用并对环境起有效的保护。

  旅游生态平衡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当旅游业在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上升时,西藏旅游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了。目前,西藏自治区不少地区、县市都把发展旅游业规划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关键产业。这时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西藏生态环境与旅游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必须对生态环境采取慎重的开发措施。

  众所周知,西藏生态环境自身十分脆弱,使旅游生态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因素有:作为灾害之首的地震;干旱;雪灾;低温与霜冻;干旱风力作用;泥石流等。

  西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尚存不多的、重要的环境背景值区域,也是非常独特的环境单元和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人类研究地球环境变迁规律和积累环境背景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特点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可以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在这样社会经济背景下,一般来说,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业往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根据《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分析的保护西藏自治区内旅游发展对野生动物、植被、水源、自然景观和自然历史地点有现存和潜在的环境影响。为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必然会带来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环境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原则,在经济受益的同时,加强环境的保护。

五、提升西藏旅游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是必然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加快了这一步伐。随着我国的入世,竞争力欠缺的西藏旅游业如何在广阔的国际国内舞台上“与狼共舞”,并确保其生存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西藏旅游业而言,竞争力的提升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制度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业自身的努力。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市场导向为前提条件这两大背景下建立好自身的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同时,把握好旅游业开放与保护的度。

  2、把握好对旅游业的纵向控制和横向协调的度。对资源有限、不可再生的文化风俗景观的经营领域,政府加强纵向控制。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引进,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健全旅游及相关的法律体系,不断提高和改善旅游环境,达到政府减少对旅游业的纵向控制、增强横向协调能力。

  3、不断实现集团化、规范化经营。现代企业竞争的趋势为凭借强大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为此,西藏旅游业应以集团为载体,顺应现代企业竞争的趋势,扩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是惟一选择。

  4、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国际国内竞争筹码。由于品牌具有使旅游产品突出个性、增加附加值、开拓市场等功能,因此,西藏旅游业在今后面对国际国内两大战场,实施品牌战略无疑将是提升旅游企业“战斗力”的有效选择,一定要以质取胜、推出旅游精品。加大办好特色旅游力度,目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旅游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对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游等多种新形式的旅游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西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人为破坏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也一直吸引着中外游客,为此,要进一步发展西藏是旅游业就应当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如开展参与式旅游。除了让游客一饱高原民族地区特色的眼福,还让他们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吃民族饭,真正让游客体验民族生活风情。

  5、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随着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保护尤为重要。西藏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区,这里气候的变化将对我国甚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它还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固体水库,是亚洲诸多河流的源头。同时西藏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种群,包含有从寒带到热带的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西藏的环境状态不仅关系到西藏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开发必然会带来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环境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原则,在经济受益的同时,加强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的根本要求。根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估,其吸引力特征有:超异性;自然性;多样性,包括自然和人文资源两部分;神秘性。这就是人们一致认为西藏旅游资源具有四大价值:一是历史文化价值;二是生态价值;三是探险价值;四是宗教价值。生态价值是由西藏旅游资源本身的超异性和自然性决定的。在地球的最高地表抚育的生物种群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无一不是高原特性的反映。由于较少受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旅游者在这里更容易与自然接近,更易与产生共鸣。在生态环境中旅游,既是感性之旅,又是知性之旅。(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西藏旅游资源综合评估》1998年。)如果我们不进行保护,不进行可持续发展,上述这些特征和价值就会失去,只有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成为长期旅游资源。

  6、迎合国际惯例和旅游发展规律。按照国际惯例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从目前的观光型旅游结构转变为参与性强的观光渡假型和专业型旅游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接待水平,彻底改变“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市场”的被动局面。

  7、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给西藏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当地是否拥有资源,不再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应新形势,必须对西藏地区以往实施的资源导向型战略重新审视,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软要素”为主,走科技创新、知识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

  8、加大投入,积极改善西藏交通状况和旅游条件。要加快西藏内部各县、乡、村的公路建设,把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待。在对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中,既要方便旅游业的发展,又要充分保护旅游资源。旅游部门要做好西藏旅游的线路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路线。同时还要改变县乡无宾馆和饭店的状况,要在充分论证和考察的基础上,在主要旅游线路上,造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接待场所,按照国际标准,加强装备,使西藏形成一个以拉萨、日喀则等中心城镇为核心,向各县、乡辐射的集旅游、渡假为一体的网络。加强宾馆管理,提高宾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9、大力开发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多品种高档次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西藏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是较单一和较集中的藏民族生活居住区,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我们民族自己特色的旅游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旅游商品收入低微。充分发掘我们藏民族自己的传统旅游商品,如唐卡、民族服装、服饰,民族首饰、日用器具、手工艺品、藏医、藏药等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档次和品味,将极大地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情趣和消费需求。

  10、大力发展生态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同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是:“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在西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生态旅游可以通过游客走向自然,学习自然,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从而达到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的目的。作为现代旅游业的新产品,生态旅游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1)保护功能。这是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一个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来看,保护既体现在开发过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正是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使其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2)环境教育功能。这种功能自然地融合在生态游览活动之中,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其原理在于生态的美学属性。(3)良好的社会效益。随着旅游这种跨越空间的文化交流与嫁接方式的长期进行,有助于移风易俗,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改变西藏地区人们的落后观念,长而促进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1、抓住西部打开发的历史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产业结构不配套、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人才匮乏,是构成西藏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西藏地区应抓住国家进行西部打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整体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宾馆、饮食服务业、建筑业、文化娱乐业、商业、贸易等的发展;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状况,使大自然恢复山川秀美;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文明水平,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科学监控与管理。

  文献参考:

  1、胡海燕、陈波著《西藏50年》旅游卷,,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

  2、杨朝继,李辉著《入世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态势分析及提升对策》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6期。

  3、张丽英著《生态旅游是西部开发的亮点》,见〈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0年7期。

  4、《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2001年。

  5、自治区旅游局2001年工作总结。

  6、苏文才,孙文昌著《旅游资源学》,高度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