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传媒业与网络时代的齐驱并进,各种不同载体出版物及音像素材的采集、编辑和库存特别是声音、图像、影视资料信息的采录、编辑、收藏、研究已成为当下藏学科研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音像资料能够真实鲜活地反映历史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是非常珍贵的不可再现的历史资料。反映藏族历史文化方面的音像资料对我们的藏学研究工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珍贵的国外藏学音像资料需要我们进行采集、编译、整合与收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藏民族的许多历史文物、社会民间文物、特别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着消亡的边缘,它们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征,同时,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更是见证西藏是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历史佐证。这一切都急需我们通过现代化的记录手段去发掘、整理和收藏。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更是我们音像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音像资料及其重要价值
(1)、音像资料的特征与传播属性
音像资料一般是指记录在不同媒介质之上的各种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磁带、胶片、唱片、光盘(CD、VCD、DVD)、磁盘以及新开发的电脑软件等视听载体。音像资料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原始信息的。它是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手段。在各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它都具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音像资料是有别于其它任何图书资料的非印刷载体为媒介的一种记录手段和传播方式。因此,它具有体积小、信息量大、内容涉猎广泛的特点,同时,它还具备传递信息快,声像并茂、直观、真实、主题性强之特征。“它是广播影视文化与信息产业文化互相结合、共同发展的结晶。”(1)
音像资料具有很强的传播效应,它能真实记录现场人物、场景、动作、形态、行为、语言、画面、色彩、声音等多种视听元素。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纪实性、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宣传性和传播性为一体的社会功能。音像资料往往可以通过电视或互联网等形式传播。高效、快捷、覆盖面广是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小到人物专访、热点话题、回忆录等;大到重要新闻、历史事件、文物发掘、社会活动的现场直播等信息,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声音和图像是音像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穿透力和情感效应往往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俗话说;“先声夺人”就是这个道理。音像资料当中的声音是指摄影记录中的人物或其他事物所产生的能够突出反映特定时空、特殊环境下的音响效果。包括同期声、背景音乐、采访录音等。当我们耳边再次回响起当年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开国大典上,在天安门城楼面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让几代人为之震撼、激动不已的声音和那感人肺腑、潸然泪下的画面将毋庸置疑地体现了音像资料的重要历史价值。时光不能逆转,时空不可穿越,只有这些音像资料才能够真实、形象地展现那个特定时刻的庄严与震撼。为我们见证了那段历史的伟大与辉煌。
画面是音像资料的灵魂。在所有音像资料中最直观、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影像就是画面。它是以图像或镜头为媒介扑捉和记录特定时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场面、人物形象、事物动态等,也包括照相机记录下的图片资料和画家的现场速写、绘画作品等。在藏学研究中,我们有时需要通过大量画面资料来引证、论述论据之真实有效,必然会利用图像资料或声音资料来见证正确的学术观点或阐明历史事实、现实真相,而这些被采用的声音及各种形式的图像都是音像资料的一部分。藏学论文中要描述和论证一件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时,势所必然要采用这件文物的照片作为图像资料呈现给观众。读者可以通过图片对该器物的大小、形状、材质、造型、色彩一目了然。也可以通过一段影像资料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该文物的风貌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纪录片探索和发掘这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一张照片、一段影视资料其作为音像资料的一部分显得弥足珍贵。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音像资料是表明真相、见证历史事实的活证据。因此,音像资料具有其他任何证据材料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藏学音像资料在涉藏外宣当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根本。虽然中国在世界上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国际上的“藏独”势力依然猖獗于世,各种形式的所谓“西藏及四省藏区独立”、分裂祖国的活动仍然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作为藏学研究工作者有义务来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不受任何反动势力之侵犯,用我们所掌握的极其珍贵的藏学音像资料作为精神武器与各种形形色色的“藏独”势力作斗争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声像室所收藏的重要音像资料:1、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活动。2、揭露寺庙反动统治者的罪行等等。这些都是真实记载历史上世界帝国主义勾结西藏反动统治阶层和一部分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势力分裂祖国在我国西藏所犯滔天罪行的真实写照。这是揭露和批判他们反动罪行的活证据。通过音像资料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传播职能,利用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献纪录片、文化专题片和那些纪录西藏过去农奴时代藏民族深受剥削、压迫,反映西藏现实生活真实状况的音像资料来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认识和感受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西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于揭露当下“藏独”反动势力的罪恶阴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被称之为网络时代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纸质媒体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各种知识信息量的需求。因此,“西方影视传播学者早就预言:21世纪将是影像图文逐渐取代印刷传播的时代” 。(2)音像资料所具有的真实性、传播性、宣传性、教育性等特殊属性一旦与互联网相结合将会产生极为强大的社会功能。简捷、方便的电子图书、电子阅览器、电脑等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使用电脑、手机不仅可以办公、娱乐、传递信息、查阅资料、还可以进行学术研究。这一切不但为音像资料的传播及利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展现平台,同时,也更加凸显了音像资料的重要价值。
在藏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音像资料不仅极大的拓展了史料的真实价值和涵盖范围,而且还丰富了史料的种类”。(3)这是因为音像资料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字描述所无法企及和解释的问题。它承担着纪录和展现社会历史形态发展的使命。因此,采编人文、历史、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中的音像资料对于藏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音像资料的采录与编辑
(1)、音像资料的采录
1、音像资料的采集范围。音像资料的采集范围涵盖面很广,主要以声音、图像、图片、绘画、文献资料、影印版本、纪录片、专题片等等。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事实、重大新闻、地理风貌、考古发现以及藏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宗教活动、建筑艺术、民族服饰、工艺制作、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戏曲、传唱艺术等等。
2、音像资料的采集方式。主要是通过摄像、录音、拍照、转录、拷贝、下载等手段记录和收藏与藏学研究有关的各种声音、图像资料。包括拍摄、制作反映藏族题材的纪录片和文化专题片。也可以通过与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协商购买(转录)与藏族历史文化相关的音像资料。从各种文化网站上下载相关音像资料等。
(2)、音像资料的编辑
一般将采录、征集来的原始音像资料统称为素材。音像工作者必须对其进行有序整合、编辑归类,储存入库。目前音像资料所采用的编辑形式通常是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两种手段。
1、线性编辑(LinearEditing),简称线编。它是对采集来的音像素材进行编辑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磁带与磁带之间在对编机系统的操作下进行的一种编辑手段。根据音像资料的主题及内容要求将素材连接成新的连续画面的形式。通常情况下使用组合编辑将素材按顺序编辑成新的画面结构,然后再以插入编辑的方式对某一段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和改编。它是电视节目制作和音像素材的采录、编辑中所使用的一种传统方式。目前,随着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线性编辑方式已经逐渐被非线性编辑系统所取代。
2、非线性编辑(Non-linearEditing):是针对线性编辑而言的,简称“非编”。非线性编辑系统实际上是经过扩展了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对所需素材进行加工与编辑的过程。它是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专业编辑方式,可以实现多种传统音视频制作设备的转换及制作功能,对音像素材可以任意改变序列或缩短或加长某一段落而进行的一种先进的编辑手段。这种以数字化的存储方式进行采编的科学手段在文件剪辑、复制等操作时不会造成音像资料的各种质量损耗。另外,使用非线性编辑,不再受线性编辑系统的束缚,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它对音像资料的音画质量及妥善保存极为有益。
三、藏学音像资料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
目前,作为藏学研究机构的声像室或各大专院校音像资料室都储存有大量珍贵的藏学音像资料。它们对于研究西藏及藏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提供着极为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等实际情况致使这些音像资料在存储与保护、管理与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音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面临着损坏与消失殆尽之危机。由此看来,藏学音像资料的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
首先,必须通过抢救性采集来拯救那些面临消亡的藏学音像资料。采集范围涵盖以服务于藏学研究为主的声音、图像、图片、绘画、文献资料、影印版本、纪录片、专题片等等。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事实、重大新闻、地理风貌、考古发现以及藏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宗教活动、建筑艺术、民族服饰、工艺制作、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戏曲、传唱艺术以及婚丧嫁娶等民族风情方面的音像素材。特别是要用记录的方式抢救性保护那些正在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就是将藏学声像室所收藏的以各种媒介形式所存储的音像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永久性保存起来。采用“蓝光备份”等方式建立电子数据库。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加以妥善保管。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来充分发挥它们的重要价值。这项系统工程的建立既能为藏学研究者全面掌握音像资料的信息提供方便,又能搭建一座查询、使用音像资料的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采集、编码、编目处理、实现各类音视频素材的统一、科学、标准化的编目标引,把无序的素材转化为有序的藏学专业数据化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广大藏学研究者提供服务。
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声音、影视、软件和科研数据等媒体信息,采取重新整合、数字化加工、归档存储,真正凸显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这样一来不仅能使藏学音像资源有效实施知识增值;同时,建设完善的档案、编目系统,完成音像资料的电子化工程,还可以实现向藏学科研单位提供基于网络化管理基础之上的查阅与存取服务。对于整合利用文化资源、研究开发文化资源等方面都会跨入一个开拓性的新领域。使藏学研究机构的声像室所拥有的音像资料能够最大化地彰显出专业文化资产的内在潜力和优势。
按照现代化的音像资料管理流程,科学有序地整理和存储原始藏学音像资料。对于正在运行的音像素材和资料进行实时入库处理并妥善储存。对音像资料进行智能化运作,以提高音像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使质量和效率齐驱并进,充分发挥声像室库存藏学音像资料的使用价值。直接或间接地为藏学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作为藏学音像资料,它们对于研究西藏及藏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等实际情况致使这些音像资料在储存与保护、管理与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管理措施,不对这些音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面临着损失与消亡的危机。
(1)、声像室现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各个学术机构或大专院校大多设有专门的声像室。作为藏学研究机构的声像室是以采录、编辑、收藏与藏学研究有关的声音、图像、文献档案资料为主的业务管理部门。由于对音像资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声像室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对声像室的不重视导致声像室对音像资料没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措施。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到声像室的运行与发展。因此,必须对声像室的工作形态、人员结构、机房设备、现存音像资料等管理工作进行建章立制。管理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它可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相关职责。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
2、声像室的音像资料在保存、收藏中不具备基本的恒温、恒湿条件。藏学研究方面的重要音像资料大部分是以胶片、磁介质为载体的形式储存于模拟磁带、数字磁带、光盘当中。音像资料在没有恒温、恒湿调控措施的环境条件下储存是不符合《国家音像资料磁带库房管理条例》所规定的。音像资料要求在严格的恒温、恒湿条件下保存。无论是磁带、胶片还是光盘都必须严格做到防潮、防火、防尘,要在符合“三防”条件下进行分类、隔离、有序保管。
大多数声像室主要以模拟磁带库存为主,数字磁带和高清数字磁带相对较少。模拟磁带包括数字磁带都会随时间流逝而面临磁迹老化、断磁现象的发生,加之长期在没有恒温、恒湿保存条件下储存,许多磁带存在转输信号严重衰减的现象。这一切不但不利于长期保存这些珍贵的音像资料,而且很容易造成大批磁带磁粉脱落、磁迹消失现象的发生,轻者资料无法转存、数据信号丢失;重者,大批音像资料丧失其使用价值。
3、许多声像室的磁带库、音像档案库普遍采用母带、母盘、胶片、复版带、素材带混合在一起的保存方式。这是不符合国家关于库存磁带规范化存储与科学化管理要求的。音像资料多为独立版本,保存和收藏应该建立母带、母盘库存管理制度。不能将母带、播出带、母盘、与复版带混合保存在一起。作为独立版本的母带、母盘在不断复制情况下会造成信号严重衰减,不能通过播出技审,也不利于音像资料的长久保存。如果经常挪动、存取、转录中造成磕碰极易导致断磁现象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保护措施不当,磁带的音画质量在不断下降。胶片也极易产生划痕、损伤、萎缩,造成结像不清等现象。
4、声像室的摄像、编辑设备老化、落伍,缺乏应有的设备更新和技术维修与养护。有些设备早已不符合目前高清摄像设备条件下的摄像、制作、编辑、播放要求。势必会影响到以后采录、编辑音像资料信息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声像室机房内的各种陈旧技术设备已无法进行正常的采集、编辑工作。致使许多珍贵的藏学音像资料无法采用线性或非线性编辑、转录、储存工作,并且面临着磁介质载体素材不断消逝殆尽之现状。
5、声像室普遍存在人才、设备、资金投入不到位。据了解许多声像室没有专业编辑、技术人员、摄像人员的编制与岗位。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过任何摄像、采录、编辑工种的相关专业培训就上岗。因此,许多专业化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缺乏从事音像资料的摄录、采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声像室资金的常年匮乏导致声像室工作停滞不前。
6、由于声像室的管理功能与社会作用被逐渐分化,致使网站这一音像资料信息的传播平台被剥离。导致音像资料与图书信息、文献档案资料处于分散储存、多头管理的现象。使音像资料的采、编、存、播、用等管理机制运作失衡。造成音像资料的功能与价值根本无法体现,致使大量资源白白浪费。
7、有些声像室的库存音像资料包括音像档案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科学、完整、规范化的编目系统。没有完整而严格的编目系统,就无法进行规范和统一的科学化管理。如果因为声像室的软硬件设置不齐全和大部分音像资料缺乏系统、完整的编目。那么,大批珍贵的藏学音像资料就会丧失其使用价值。
8、有的声像室音像资料存在“只管不用,只采不编”的现象。“管”是指只注重权利的制约,不注重业务管理。“用”是指音像资料为藏学科研部门服务之作用没有体现出来。音像资料是藏学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学研究当中非常珍贵的科学形象资料。因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大批音像资料没有办法提供正常的查阅、检索、翻录、下载、使用等功能和流程。另外,采集回来的许多重要素材信息多处于原始、无序的缺编状态,绝大部分音像资料只有简单的归类,没有系统的编辑、编目。造成藏学音像资料流失或无法查询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加强音像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机制
(1)、我们所谓的抢救性保护藏学音像资料,不单纯是将声像室所收藏的各种媒介形式所储存的音像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永久性的保存起来,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加以妥善保管。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来充分发挥它们的重要价值。这项系统工程的建立既能为藏学研究者全面掌握音像资料的信息提供方便,又能搭建一座查询、使用音像资料的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采集、编码、编目处理、实现各类音视频素材的统一、科学、标准化的编目标引,把无序的素材转化为有序的藏学专业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广大藏学研究者提供服务。
(2)、特别是对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声音、影视、档案、软件和科研数据等媒体信息,采取重新整合、数字化加工、归档存储,真正凸显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样一来不仅能使音像资源有效实施知识增值;同时,建设完善的音像档案、编目系统,完成音像资料的电子化工程,还可以实现向藏学科研单位提供基于网络化管理之上的查阅与存取服务。届时,将会使声像室在藏学音像资料的妥善存储和业务管理水平上得到开拓性发展。
(3)、声像室资源管理体系属于存储型媒体资源系统,特别适用于具有独立学科性质的藏学专业音像资料系统。经过开发和利用后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存储介质种类繁多、音像素材齐全(各种格式的录像带、VCD、DVD、网络数据等),系统较稳定、操作简便易行、流程清晰明了、易于维护。具有投入小、成本低、容量大、内容丰富、保存时间长等优点。更加体现了“小成本”、“大优势”之作用。
五、创建藏学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数字多媒体的科学化管理,形成高效、归档、存储为一体的专业藏学音像文化资产管理系统。就必须建立藏学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藏学资料的原始介质库存管理、音像资料的预处理、上载、转码、提取关键帧、内容编目加工、检索查询、视听审看、远程服务和信息发布以及信息资料下载等功能及服务机制。建立建全网络中心、通讯中心机房、计算机中心机房、数据流磁带库、AV中心机房、数据上载机房、编目工作区域、查询检索工作区域、自助审看区域、专业视听审看区域、原始介质磁带库等基础设施。
按照现代化的音像资料管理服务流程,科学有序地整理和存储原始藏学音像资料。对于正在运行的音像素材和资料进行实时入库处理并妥善储存。对音像资料进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藏学音像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使质量和效率齐驱并进,充分发挥声像室库存藏学音像资料的使用价值。直接或间接地为藏学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以及大专院校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这项系统工程的创建不仅可以解决目前藏学声像室音像资料保管不完善和原始磁带信息数字化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藏学音像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科学化管理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抢救性保护藏学音像资料的战略手段。
藏学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是一项浩大、繁琐、缜密的文化资源工程。创建藏学音像档案数字化管理工程,不仅能够对声像室各种载体库存的珍贵藏学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科学、完善、合理地管理和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藏学研究事业,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音像资料信息经过远程传递,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服务于社会。
六、抢救性保护藏学音像资料的重要意义
藏学音像资料记录着藏民族原始的社会历史形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发展状况,它能够真实、形象、直观地反映其生活面貌、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宗教文化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经过一代代老艺人身体力行、口述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青黄不接或传承断代之危机。而这些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传载着一种迅即消亡的社会历史形态,对其进行抢救性拍摄和记录不仅是抢救藏民族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它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战略手段。这些珍贵的藏学音像资料往往是最具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科学形象资料。它们是研究藏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其一旦消失将无法挽回,因此,抢救与保护音像资料对于藏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音像资料“具有科学内容的真实性、声像兼融的直观性、传播及时的广泛性等特点,愈来愈显示出其学科巨大功能优势和深厚的发展潜力,”(4)特别是它能够“运用不可取代的特殊手段从各个侧面直接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服务。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民族学知识提供形象、直观、极具学术价值的科学资料。”(5)由此可见,在藏学研究领域当中,音像资料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价值。
注释:
(1) 王国军:《影视传播学概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6页,21行。
(2)、查尔斯•霍顿•库利(美国)著,耿丽君编译:《媒介与社会传播》科学出版社,1986年,87页,23行。
(3)、查尔斯•霍顿•库利(美国)著,耿丽君编译:《媒介与社会传播》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1页,第12行。
(4)、刘达成:《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影视人类学简述》载于《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4期30页。
(5)、刘达成:《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影视人类学简述》载于《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4期32页。
(本文选自《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