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科研成果

西藏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研究——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

扎呷 西藏文化博物馆 2020-12-09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迈向21世纪的时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实现邓小平同志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一项利国利民、强国富民的英明决策;这是加速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加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提出,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提供了改变落后面貌、加速经济发展、缩短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的又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面对这样的大环境里,如何开拓和发展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发展现状

  历史上的西藏,除了农耕和游牧外,其余的生产活动几乎都集中于手工艺领域。民族手工艺与农业和畜牧业和畜牧业并列为西藏历史上的三大传统产业,在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西藏的民族手工艺者经过艰辛劳动,创造了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大量物质产品,并使其技艺代代相传。人类开始从事原始生产活动的那一时刻起,手工艺就成了人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目前,党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西藏经济的发展,并为此召开了专门的西藏工作会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为西藏的民族手工艺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支持民族手工艺的恢复发展。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放宽政策的布告,同年8月,区党委40号文件制定了关于手工业的几项政策规定。1984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79号文件又颁布了民族手工业若干政策的暂时规定。从88年开始,先后又制定颁布了对民族手工业免征工商税、养路费,并将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纳入国家计划,无偿使用扶持资金和低息、贴息贷款等措施;到90年代,西藏自治区为了加快发展我区民族手工业,使之尽快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有效实施支柱带动战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于1996年6月25日,特作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手工业的决定,自此,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品种日益丰富。目前,西藏民族手工艺产品的生产主要有卡垫、地毯、马垫(套)、围裙、松巴鞋、金宝地帽,木雕折叠茶桌、银包木碗、银腰刀、银雕茶盖、茶桌、绣花帐篷、金银首饰、氆氇、民族家具、铁器、藏刀、土陶制品、工艺美术、及旅游纪念品等十多个行业。据统计,目前产品花色品种达1600多种,其中卡垫、地毯、马垫(套)、围裙、松巴鞋、金宝地帽,木雕折叠茶桌、银包木碗、银腰刀、银雕茶盖、茶桌、绣花帐篷等十二种产品,先后在全国旅游纪念品评比会、全国地毯质量评比会、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会、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

  2、产量、产值不断提高。西藏自恢复民族手工艺的地位后,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各种手工艺产品产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家庭手工艺更是兴旺,日喀则地区家具厂在84年实行集体经营后,产值由84年的12万元猛增到88年的16万元,利润由7900元增加到了36000元,职工平均收入达2450元。1984年以后,西藏的民族手工艺由高速度的恢复阶段转入健康协调和有序的发展阶段,在手工艺产品的生产中,在不放松数量的同时,开始将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技术含量和扶持金的使用效益上,并十分重视在市场指导下开辟新品种,实现结构调整。在这期间,自治区有关部门采取集中生产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办法,狠抓骨干企业、名优产品、拳头产品的生产和社会能承担的民族特需产品的生产,从企业结构上,继续推行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产品品种已发展到了1600余个,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了适合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在人民政府的扶持并引导下,民族手工艺产品结构也在向更新、更高的领域涉足,根据1998年西藏自治区的统计,民族手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多元,约占整个西藏工业总产值的25%;而广大农牧区的手工艺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10%左右1

  3、民族手工艺生产企业与手工艺者增多。早在八十年代初期,西藏自治区积极实行“以集体和个体为主”的方针,民族手工艺集体企业由1979年的50个增加到1983年116个,职工由3000多人发展了近7000多人,从事民族手工艺生产和销售的个体户在83年有近6000人,产值近300万元。为适应市场需求,在品种上,提倡灵活多样,及时掌握并传达国内外信息,促进企业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档次,调整产品结构,对能振兴和带动整个手工艺发展的重点产品给与重点扶持和改造。1989年底全区民族手工艺发展到了118个集体企业,从业职工6700多人,1989年全区民族手工艺实现产值4070万元,比1980年增长7倍多,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080元,高出1980年35%,集体积累3900万元,人均年收入2000元,比1980年增长48.2%;现如今,西藏手工艺生产企业已达200多家,一批民族手工艺骨干企业已经在西藏高原崛起。拉萨市地毯厂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继承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民族风格生产的地毯弹性好,质地轻软结实,色彩鲜明,图案丰富,在历次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和轻工部产品评比中获奖,其产品畅销印度、尼泊尔、法国、德国、瑞士和西欧一些国家。西藏地方手工艺逐渐成为外商投资西藏的一个热点。目前该行业的三资企业已达20多家,吸引外资近2000万美元。西藏与尼泊尔商人共同投资120万元人民币建立的中外合资布达拉地毯厂,自1988年建成投产以来,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地毯、挂毯7万多英寸。该厂现已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西藏自治区效益最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拉萨地毯厂、拉萨市城关区综合一厂、江孜地毯厂、日喀则地毯厂的地毯系列产品还打入了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年创产值一亿元人民币,象围裙、地毯、卡垫等手工艺品深受世界各地朋友的喜爱,产品已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仅地毯一项每年为西藏创汇100多万美元。

  4、加强设备技术改造,注重人才培训。从1980年至1985年五年间,中央和自治区地方政府对民族手工艺安排扶持资金1463万元。其中地方资金1275万元,技术改造资金10万元。科技立项费尽56万元。技术培训费135万元,轻工部投资170万元。此外,还发放了大量的无息贷款和低息贷款。现有厂房面积的90%,机具设备的66%都是在这一期间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建立起来的,这一期间还培训了2533名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对西藏现阶段民族手工艺产品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生产产生厂决定性的影响。“七五”期间,党和政府又投入资金,对10个行业进行了重点技术改造,恢复和研制了445种(个)产品,并有一项获自治区的科研成果奖。此外,还通过国家投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了各类技术人员3770人。在此期间全区个体手工艺户发展到了1000多户,4000多人,产值近300万元;目前产品品种规格发展到2000余个,完成基建建筑面积累计近20万平方米,培训各类技术人员累计7600多人,购置各类机械设备4700多台(件)。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为艺人落实了政策,自治区对200多名老艺人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们的技术职称及待遇,同时对“文革”中被迫以工转农的500多名职工恢复非农业户口。对具有特殊手工艺,需转入城镇的老艺人的粮户等问题也作了相应规定。1988年对从事民族手工艺的工艺匠人进行了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对1959年以前曾被西藏地方政府任命的相应专业职务者,原则上评定为相应的工艺美术职务。19人被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7人评定为术师,24人被评定为助理工艺美术师,还评定了9名工艺美术员,在所评定的79人中不仅有身怀绝技的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艺人,还有不少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培训出来的年轻一代。通过对民族手工艺艺(匠)人的有关政策的落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手工艺人员的重视。

  5、民族手工艺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多。在西藏自治区的对外贸易中,西藏的民族手工艺拳头产品卡垫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88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对地毯生产企业实行倾斜政策后,使地毯生产企业从厂房、设备、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调整、改善和提高,使地毯重新打入国际市场。据1998年的统计,地毯出口184万美元。除此之外,其它民族手工艺产品,如围裙、藏鞋、氆氇、民族帽、唐卡、工艺品等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以及欧美一些国家也比较畅销,很有发展潜力。

  二、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发展的特点

  随着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传统民族手工艺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性。各企业的人员构成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当地的藏民族,只是在拉萨的少数几个企业中有极个别的外来技师。

  其次,是生产产品的民族特需性。这种特需性表现在藏民族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特需上,也就是说这些产品能展现藏民族的生活风尚,独特的审美需求及宗教意识。拉萨市城关区对所属民族手工艺企业的1230多种产品进行过市场调查,其产品结构中,民族特需品占50%,宗教、工艺美术品占30%,旅游纪念品占20%。据有关部门对地、县二级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产品产出中80%以上为民族特需品。而乡村家庭手工艺产品中有九成以上是民族特需品。

  第三,正是由于产品的民族特需性,又突出了西藏民族手工艺的第三个特点,即产品市场的相对狭小性。这些产品中除部分地毯用于外销外,其它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加工市场都局限在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各藏区。

  第四,就是企业人员的文化构成极低。据调查,在全区的民族手工艺集体企业中没有一个大学生,仅有一名上过师范有中专学历的妇女。文盲和半文盲占70%以上。

  第五,文化构成低下,生产技术落后。目前西藏的民族手工艺者的文化结构低下,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在民族手工艺生产活动中使用现代机具的还只限于个别企业,有些企业甚至还未通电。以氆氇架为例,这种编织氆氇、围裙、藏被的木质器械与300年前的结构及织法完全相似。笔者在调查中就亲眼在扎囊县扎西林村目睹了一户人家正在一个祖传了五代,有300多年历史的氆氇架上织氆氇。不仅如此,有些企业也仍然使用有100多年历史的生产工具,就连赫赫有名的姐德秀围裙厂使用的大部分氆氇架也是“民改”以后“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没收的,其历史最少也有五六十年。西藏民族手工艺者就是这样用超额的劳动时间及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弥补着工具及技术的落后,从而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得以延续下来。为了解决西藏民族手工艺生产技术的落后问题,近年来,自治区有关部门为民族手工艺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了大量的工作,具体表现在下面一些方面:引进机器,请内地技师传授技艺,组织区内手工艺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进修。拉萨市城关区还兴办了一个手工艺技术学校,还与内地厂家合作研制适合西藏自治区内生产特点的机具。这些措施虽然产生了某些积极的效果,但在许多地方成效还不显著。如氆氇机的更换问题,自治区与上海某个厂家合作发明了一种新的以电力动力的机器,但这台机器却与生产出的产品一同被闲置于陈列室,问其原因,答复是上海师傅使用时其质量和速度还可以,但我们使用时,质量糟、产品卖不出去,只能使用传统机器,关键是缺乏技术。

  第六,是民族手工艺者流动大。在西藏,手工艺企业不仅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而且县乡的手工艺企业的职工大多为附近农民。就是在地区级甚至中心城市拉萨的不少企业内也有不少来自乡村的雇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员是农闲时从事手工艺,农忙时回乡务农,还有一些人进厂只是为了学手艺,一旦手艺学成,瞄准市场后回家另起炉灶开始单于。这些企业为广大乡村培养了为数众多的手工艺人,对发展当地民族手工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七,西藏民族手工艺企业具有一定的救济性。当然这一性质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较高、地处中心城市的企业还是以利润为第一目的,但在基层的企业中这一性质较为显著。西藏民族手工艺中的骨干产业是轻纺业,在这一行业中女工明显多于男工,占了职工人数的70%以上。这些妇女许多是拖儿带女来厂工作,工厂为他们解决了部分生活来源。在这个行业中还有许多50岁以上,甚至60岁以上年老体衰的老妇,有的还是孤寡老人。许多企业的经营者直言不讳他讲,办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部分无依无靠老人的后顾之忧,帮助一些贫困户脱贫。因此在某些企业中不仅有年迈者,甚至还有使用童工的现象。纺织技艺的学习年龄越小越好,因此将一些贫困户家中的孩子招进企业,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来源,还使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西藏民族手工艺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对国家的依赖性。西藏民族手工艺对国家的依赖太大,独立发展的能力很差。自治区民族手工艺集体企业的厂房从更新到固定资产的投入基本依靠国家,到九十年代,其积累只有380元。因此,固定资产投入靠扶持、流动资金的需求靠贷款的情况在近几年还很难改变,国家和地方还需继续从不同角度扶持西藏手工艺的发展。

  三、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特色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民族手工艺的产品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们大多被用于满足藏民族特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宗教性,是在藏民族社会历史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并在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等方面表现了藏民族的风尚和兴趣,反映了藏民族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因此,西藏的民族手工艺担负着满足藏族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双重任务。西藏的民族手工艺,对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现代企业相比,西藏的民族手工艺可谓是乡土工业,所生产的民族特需产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适销对路,有许多传统市场,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西藏民族手工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产品原料以当地的农畜产品为主,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生产机具大多可就地解决,对能源要求低,经营灵活,成本低,适合西藏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以上所有这些特点表明,西藏民族手工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西藏民族手工艺在西藏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旧西藏的社会经济中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工业企业,民族手工艺几乎是当时唯一的加工工业,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并促进了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民族手工艺是推动旧西藏社会经济缓慢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革命性积极因素。民主改革4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获得巨大飞跃,民族手工艺也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前改革开放、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格局中,西藏民族手工艺依然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第一,民族手工艺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西藏自治区的各种统计资料都将民族手工艺企业纳入工业类。1998年,西藏民族手工艺总产值为3亿多元,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25%;而广大农牧区以民族手工艺为主的农村家庭副业在整个大农业中的比重仅次于牧业和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民族手工艺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另外,民族手工艺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创利增长较快,而西藏技术组合较高的其他国有企业大量出现亏损日趋严重。因此,民族手工艺对面藏工业经济总体效益起到了积极改善的作用。值得强调的还有,西藏民族手工艺吸收了大量城镇和农村劳动力人口,解决了他们的劳动就业出路,是对西藏社会经济的又一重大贡献。

  第二,从三大传统产业之一到经济发展的“支柱带动”产业。畜牧业、种植业、民族手工艺是西藏经济的三大传统产业。民主改革以后,三大传统产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在社会经济总体中都保持着其重要地位。90年代以来,西藏民族手工艺在国内外经贸活动中显示出巨大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为推动西藏经济的整体发展,“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民族手工艺列为五大支柱带动产业之一,强化开发。2这更加突出了民族手工艺在西藏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四、当前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手工艺所面临的挑战

  西藏民族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自身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足和缺陷,使得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在当前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西藏民族手工艺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就如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一样,由于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具有突出的民族特需品的特点,从而较少具有作为商品的广泛需求性。正是产品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西藏民族手工艺销售市场的相对狭小性。随着西藏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可以预见,外部有关行业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区内市场的竞争,包括参与到相对狭小的民族特需品市场的竞争。这样,西藏区内民族手工艺就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

  第二,西藏民族手工艺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以高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知识信息系统将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力量,这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任何企业的发展对此都无可回避,而必须融入到知识经济的大潮之中。西藏民族手工艺企业人员的文化构成水平一直都很低,企业中仅有极少数人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而文盲和半文盲占到60%以上。文化构成的低下性决定了西藏民族手工艺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较差,以及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这一状态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差极为遥远。因此,可以说西藏民族手工艺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第三,西藏民族手工艺的发展还面临着社会文化变迁的挑战。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交流日趋频繁,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影响也在加剧。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们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改变着本文化,使之革新发展。就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而言,其内部科教发展、信息手段现代化等也将深刻地改变着本文化的内函和表现方式。因此,我们不能设想藏民族文化将是永远一成不变。事实上,藏民族文化一直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在信息全球化的当前和未来时期,有理由相信藏民族文化的变化发展速度将加快。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西藏民族手工艺一直强调体现其传统色彩,而忽视对文化发展的体现,不能及时反映出新时期的文化特征。而能否创新,能否引导消费时尚,决定着一个行业的生命力,只有顺应时代先进潮流的生产经营才能经久不衰、发展壮大3。所以,西藏民族手工艺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挑战。

  五、应明确的原则和避免的问题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展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必须明确以下原则:

  (1)转变观念,灵活经营。西藏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诸多问题,民族手工艺目前又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一定要改变西藏民族手工艺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救济性和对国家依赖性的特征。虽然在一个时期,还需要国家的投入,但最核心的是转变观念,增强民族手工艺自身的生产发展能力,以培植地方财源、发展效益型经济的高度来要求民族手工艺企业,在转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需要加快民族手工艺的技术进步,在保持原有产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反映民族风俗人情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信息和时代需求,加强革新和创新,满足具有不同愿望的旅游者,同时使西藏民族手工艺产品更具有时代艺术性,并向高层次发展;同时,坚持从西藏民族手工艺管理水平、生产需要、职工文化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市场预测和科学论证,有目标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西藏民族手工艺企业朝着现代化企业的方向顺利发展。

  (2)加强横向经济联系。自治区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地市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有关人员到内地、沿海考察,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区内企业要开展与区外同行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积极引进技术、设备和有用人才;区内也应当大量组织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企业管理、经营方式、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经验;积极发展合营经济,提倡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合,可以名优产品为龙头,进行专业协作,联合经营,也可以按有关规定,同国外藏胞、外国厂商搞合资经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实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3)西藏民族手工艺应大力开拓市场。首先是产品品种和用途在仅着眼于民族特需品方面要有所突破。研究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技艺能否应用于为更广泛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提供服务,从而改变产品市场相对狭小的状况,达到拓展市场空间的目的。其次,要在产品营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方式、手段,尤其是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拓海外市场。

  (4)各方面努力协调,国家和自治区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力争尽快培养出一批素质较高、技艺成熟、职业稳定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工人。西藏民族手工艺的从业人员长期以来居住比较分散,技艺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很大,非常不利子民族手工艺的规模化发展。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形成一批成熟的、稳定的民族手工艺的产业工人,才能保证民族手工艺步人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5)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的生产。民族手工艺产品代表着藏族灿烂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纪念价值。它既以传统艺术为基础,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西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只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高民族手工艺的经济效应。

  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西藏民族手工艺还应切忌以下几点:

  一忌撒胡椒面、一哄而上,没有次序和重点。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一定基础、开发条件好或者较好,稍加投入就可以产生明显经济效应的应优先大力鼓励和支持,尽量在政策、融资、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助。运用现代资本运作手段,通过资产重组,培育和组建西藏民族手工艺的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并在这些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积极推进“三改一加强”的企业改革措施,使之成为引导西藏民族手工艺发展壮大的领头羊。以对西藏民族手工艺投资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二忌“放羊”,要有必要的管理和监督。资金投入后效应如何,最终要由具体实施者的行为决定。这些具体实施者有可能是乡(镇)政府或企业,他们是否能把投入真正“加在刀刃上”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为此,应该为“政府的投入”找一个“好婆家”,专门进行管理,并对资金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严格监督(包括群众监督),防止“跑、冒、滴、漏”发生。

  三忌粗制滥造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快民族手工艺的技术进步。在保持原有产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速技术改造;应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把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统一起来。

  总之,在西部大开放大环境的历史机遇中,发展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目前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只要能够抓住时机,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的意义,统一认识,采取措施,坚持从西藏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将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成为西藏工业中的一大补充,一定能为西藏的经济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数据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历年统计年鉴和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

  ②引自《四十年西藏民族手工艺的成就与展望》西藏研究1999年3期。

  ③同上。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