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2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满怀豪情迈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西藏文化博物馆打基础、谋长远、稳中求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相关法律文件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16—2020年发展规划》,结合西藏文化博物馆实际,编制本时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阶段性目标
(一)发展环境
西藏文化博物馆全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二级事业法人单位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博物馆大楼于2007年由中央财政投资兴建,200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10年3月28日起举办展览。
自2010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涉藏工作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中国藏研究中心党组坚强领导下,藏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成功举办“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主题展”、“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览”、“康藏轺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史迹特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览;积极开展《清朝政府、达赖和班禅喇嘛及蒙古首领给历辈察罕诺门汗的文告整理、翻译与研究》《西藏元代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遗珍——夏鲁寺艺术研究》等研究课题;广泛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藏族文化系列讲座”等社会教育活动,成功申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创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展览”数字展馆,中外参观者每天达2万多人次;更换楼体标识,增加开放时间,对楼顶、库房、接待室等进行维修改造;重新命名部门、调整人员,探索绩效考核管理;先后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加强党的建设。这些为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前,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的机遇很好。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和博物馆事业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党和国家及北京市对博物馆发展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标准,为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提供了遵循;三是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国藏研中心精心指导、加大扶持,为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全馆人员办馆经验不断丰富、思想认识和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为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
同时也要看到,涉藏外宣形势十分复杂,反分裂斗争任务日趋繁重,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基础差、底子薄,人才干部队伍状况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服务观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收藏、保护、研究、展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见证物和中央治理西藏见证物、不断提升涉藏外宣水平作为主线,把智慧博物馆建设作为引领,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西藏发展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工作和党对西藏文化博物馆的领导,牢牢把握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方向。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担当作为,廉洁办馆。
——坚持用户体验至上。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做好对线上线下参观者和各方面、各层级的服务作为工作根本要求,各项工作、各种措施围绕这个要求来部署和推进。
——坚持服务涉藏外宣。充分认识西藏文化博物馆的政治属性,提高政治站位。正确处理保护弘扬西藏文化与服务涉藏外宣的辩证关系,把服务党和国家涉藏外宣贯穿各项工作始终。
——坚持馆所深度合作。把中心所有的专家学者视为本馆专家学者,将重要科研成果转化为展览,请专家学者做咨询、社会教育讲座和展览讲解,为西藏文化博物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持。
——坚持数字化方向。立足于建设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推进展览及藏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
(三)阶段性目标
力争到2022年底,把西藏文化博物馆建设成藏品达一定规模,展览有较大影响,涉藏外宣“窗口”作用突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良好规范的西藏文化主题博物馆。
——2019年,以大力宣传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作重点,完成“废奴丰碑”筹展并对外展出。积极申报3A景区和藏品数字化项目。按国家标准和上级要求,实施除每周一外全年对外免费开放,推进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和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2020年,配合北京国际藏学会召开举办专题展览,立体传播矩阵初步建成,涉藏外宣作用进一步发挥。展区面积力争有所扩大,文创产品开发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按3A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求,加强软硬件建设。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基本建立并有效实施。
——2021年,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转化,推出西藏通史基本陈列展,向和平西藏解放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礼。藏品数量有所增加、精品达一定规模,藏品管理、展示基本实现数字化。社会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步入健康发展、加快发展轨道。
——2022年,围绕迎接党的20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党20大精神及中央涉藏工作部署,在藏区或境外举办专题巡展,进一步加大涉藏宣传。各项建设有较大提升,基本达到三级博物馆标准。人才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博物馆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智慧博物馆建设
坚持以观众需求和藏品展示与保护为核心,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业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实现展览、教育、藏品管理和行政工作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完善信息化体系,打造智慧博物馆。
1.以观众需求为核心的智慧服务
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观众调研、观众服务、观众导览中的应用。围绕“观众服务”为中心,安装博物馆检票闸机系统、完善观众多媒体导览系统、讲解机器人;通过互联网推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康藏轺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史迹特展》数字馆。
2.以文物保护为核心的智慧保护
完成馆藏珍贵文物的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初步完成珍贵文物的影像数字采集工作;完成藏品现有档案数字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完善藏品数据资料;逐步推动藏品的三维模型数据库的建设;建立藏品管理工作系统,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3.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智慧管理
完成西藏文化博物馆官方网站建设,同时与“文博中国”、“百科博物馆”等行业网络平台合作,推动我馆信息化建设。做好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运营,开发西藏文化博物馆APP、自媒体等传播展示手段,完善我馆信息化体系。
提高日常管理信息化水平,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决策支持;完成图片、档案、展览、多媒体应用、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等应用系统的建设。
(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根据国办发〔2016〕36号《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鼓励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探索新形势下合作运营模式,深入挖掘和利用馆藏资源,在2022年,逐步形成创意含量高、品类全、有层次、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本馆文化创意产品。
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构建企业、藏研机关服务中心合作运营模式,积极推动文创开发。探索构建博物馆—企业、藏研机关服务中心合作运营模式,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方、设计方、生产方、资本方、营销方、经营方等跨界合作与融合。
(三)陈列展览策划展出
进一步做好中心科研成果转化,推出西藏通史基本陈列展,向和平西藏解放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礼。策划和引进高水平“涉藏展览”,举办1个长期展览和《涉藏金石录精品展》《元代夏鲁寺汉藏艺术展》等4个临时展览,争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同等级别的奖项。
以“西藏历史文化”、“西藏及四省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夏鲁寺汉藏交流文献图片展”等西藏及其他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为展览序列,逐步引进1-2个有关西藏及四省藏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巡展。
利用馆内展览《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康藏轺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史迹特展》、《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展览等在国内、外博物馆推介举办合作巡展。
(四)学术课题研究
深化馆藏研究,加强我馆业务实践的应用性研究,让文物说话、用史实发言,持续推进博物馆学研究,积极通过“馆所结合”,推广中心科研成果,为展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见证物和中央治理西藏见证物和“专业办馆”提供理论及应用实践支撑,为中央涉藏内、外宣工作服务。
加大馆藏及相关研究力度,进一步推进“博物馆藏品研究”项目,有序推出馆藏研究成果;配合基本陈列及所有专题展、特别展等,配套出版学术含量高、信息量丰富展览图录;申请“青藏高原涉藏博物馆概况”重点课题并高质量完成。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跨界、跨学科合作,共同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五)藏品征集与保护
牢固树立科学的文物征集理念,文物征集工作立足办展需求、馆藏特色、西藏文化代表,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培养中青年文物征集鉴定专家;开拓藏品征集渠道,按照“捐赠为主、购买为辅”的原则,多种渠道有序开展征集藏品工作。
加强藏品管理,对征集文物进行鉴定、建档及入库前消毒杀菌等工作;对已入藏的文物进行日常科学保护与保养工作,严格执行藏品提取、陈列展览等情况的操作规则;严格履行藏品登记制度,及时跟踪藏品的去向。对本馆展厅、库房内文物的保存状况进行日常检查。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调控技术及设备应用,建立我馆保存环境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实现对展厅、重点展柜和文物库房环境质量的监控,从根本上保护好珍贵文物。
(六)社会教育活动开展
以陈列展览为依托,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申请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3A景区”等命名,明确我馆社会教育使命,扩大社会教育功能。每年,线上参观人数应达到650万人次,到馆参观人数达到30万人次。每年,举办各类讲座30场,并探索“移动博物馆”进学校、社区巡展机制,每年至少开展2-3个协作展览活动。
不断挖掘和丰富本馆社会教育资源,对本馆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登记和建档工作,逐步建立西藏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库。健全我馆社会教育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推进我馆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教育受众研究工作,每年针对某一目标观众人群进行观众需求、心理及学习行为调查研究;推动本馆与其他社会科技力量共建与合作。
(七)公众服务水平提升
牢固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升新形势下西藏文化博物馆整体服务水平。按照北京市《博物馆服务规范》要求,以提升规范化、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为基础,统一规范的标示、“展厅增设绿植”、“增设停车位”、“设置展馆门前休息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公众服务意识,形成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管理规定》、《讲解员管理办法》等制度,完成闸机安装、展厅新风系统改造、展厅公共卫生间改造等工程,改善展厅空气质量及公共卫生条件,树立全新博物馆形象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内部监督、第三方评估及公众服务监督员等相结合的公众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优秀服务激励机制,完善公众服务投诉及反馈机制。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展志愿者服务深度和广度,确保提供正常服务的志愿者年均达到50人次以上;丰富志愿者参与公众服务内容,志愿服务范围逐步覆盖与公众服务相关的一线及幕后各项业务工作;编写《志愿者服务手册》、《志愿者培训教材》、《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办法》等,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八)安全运行保障
建立长效安全发展机制,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完成安全设备的全面升级改造,安全领域的规则制度的梳理、修订和完善工作,确保博物馆文物、建筑、人、信息等方面安全运行。完善各项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检查并督促各项制度和要求的落实,执行安全工作奖惩规定;完善安全设备提升和管理,执行文物常规性巡视检查等管理制度,确保库房、展厅及运输过程中文物安全;完善并执行治安消防等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开放区域及办公区域人、建筑、设备设施安全;
(九)宣传与交流合作
加强国内外的宣传推广力度及馆际、跨界合作交流,促进我馆与学校、科研院所、媒体、企业、社会团体等的跨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加强传统与新媒体资源的合作,配合我馆展览、活动开展系列化、多样化的宣传报道;继续保持与旅游界的沟通联系,至少参与一次旅游宣传推荐会;促进我馆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等的跨界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我馆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和纪检监督责任,压实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抓好支部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把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向上、风清气正、谋事创业的强有力集体。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全馆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规划》是我馆实现建设领先级博物馆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馆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对于影响我馆建设发展的重大工作项目要早讨论、早决策、早实施,要以《规划》为工作指南,按照步骤分步实施。
(三)优化队伍,加强人才培养
四年内,以业务为导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引进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充实人才储备,建立起老、中、青完备的专业人才梯队;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保障人才成长,稳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
(四)实施绩效考核与目标管理
将《规划》作为制定博物馆年度工作计划的主要根据,对四年规划提出的任务进行逐年分解实施。要根据《规划》内容和目标,将其完成情况作为馆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考核称职与否及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认真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既不脱离实际又具前瞻性,既有计划又突出重点和特色,并将工作任务纳入员工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细化到员工年度目标管理任务中去,将完成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五)建章立制,以制度化的管理保障《规划》的落实
四年内,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提升管理运行水平,以精细的绩效考核措施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在已有制度体系基础上,继续狠抓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化管理,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我馆《规划》的全面推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