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览>涉藏珍藏

清代红色缎绣八仙纹柱面幡

西藏文化博物馆 展丽丹 2021-02-26

清代红色缎绣八仙纹柱面幡,是元代夏鲁寺汉藏艺术展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展品。

柱面幡,藏文ཀ་འཕན།指用棉麻或丝织物缝成、悬挂柱面的装饰品。在西藏,一般是指悬挂于寺院殿堂内柱间的装饰法物,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严。柱面幡尺寸不同,有的长达好几米,也有的相对短些;幡面图案工艺也有变化,但均属于幡的一种。

夏鲁寺觉康殿的柱面幡(王辰拍摄)

此次展出的清代红色缎绣八仙纹柱面幡为一件套,共两幅。两幅均全长375cm, 宽80cm,制作于十九世纪,整个柱面幡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幡首、幡身和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

●幡首  柱面幡的幡首呈如意形制,中央绣塌鼻兽。如意纹是中国寓意吉祥的传统图案,取自中国吉祥器物“如意”,因其自用方便、无需求人、俗叫“不求人”。材质多以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左右。如意纹造型丰富,主要形制包括灵芝形、云形、心形、S形等多种变化。作为辅助纹饰,常见于建筑、器物、服饰中。

塌鼻兽,藏文ཙི་པ་ཊ། 《藏汉大辞典》对其解释为:“一种虚构的野兽,头如狸猫,鼻部扁平,略似汉族旧俗‘石敢当’上所刻怪兽。藏式建筑中多用此作柱头装饰,柱幡上端亦用之。”幡面中的塌鼻兽有一张凶恶的脸,双眼圆睁瞠视,双耳旁长犄角,有龙样卷须,人形双手拨弄胡须,口吐宝物。也有学者称其原型为印度神庙建筑中常见的“狮面”(也称“荣光之面”,Kirttimukha)装饰,传入藏地后,融入汉族神话中龙的特质,成为藏汉文化交流的艺术体现。

在夏鲁寺建筑中,塌鼻兽还多次出现在瓦当、滴水等构件上。塌鼻兽作为辟邪、英勇、如意的象征,是藏族传统装饰艺术中比较常见的纹饰。

夏鲁寺西无量宫南面屋檐刻有塌鼻兽的瓦当与水滴(王辰拍摄)

大昭寺鎏金铜宝幢,清代 

 ●幡身  柱面幡的幡身分上、下两部分,呈长条形。上部分是以红色缎作地,正中用褐色、蓝色、青色、粉色和绿色等颜色的丝线,以平针、盘金、打籽等技法绣出八仙人物组合。

“八仙”乃中国道教传说中的8位神仙,分别作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的代表。明清时期,作为装饰题材盛行于民间,常以“八仙祝寿”、“八仙过海”等样式出现。

清代山东潍坊年画《蟠桃大会》

幡身下部分是以宝蓝色锻为地,用金色、红色、粉色、银色和青色等丝线,以平针、盘金技法绣两组二龙戏珠图案。

图中是用平金法绣出的两组行龙,龙身均纤长弯曲,呈现曲线之美;头部较小,张口圆目,露牙吐舌;龙身伴有火焰纹、龙鳞呈网状;爪均为五趾、肘下有翼、尾鳍似条状。两组行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宝珠好似燃烧的火球,可能代表先人对太阳的崇拜。此外,在行龙间还饰有蝙蝠、祥云、蝴蝶和花卉图案。

●幡手 幡身左右垂饰的长形带状织物。此柱面幡的幡手选用的是绿色地暗花卉纹、橘色地暗花团纹的锦缎,幡手末端缝缀蓝、青色流苏丝穗。

这套柱面幡将汉地习见的八仙祝寿、二龙戏珠、海水江崖、蝙蝠等装饰题材与藏地传统的塌鼻兽图案结合一体,并融汇了平针、盘金、打籽、平金等多种绣法,尺幅巨大,工艺精细,规格较高,堪称此次元代夏鲁寺汉藏艺术展中的精品。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