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学术动态

近代西藏地方首批赴英留学生的故事

东杰 老牛肉有嚼头 2022-03-07

  这是一张拍摄于1914年的英国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师生合影。拉格比公学是一所英国历史悠久的贵族私立学校,也是英式橄榄球(Rugby Football)的发源地。在这些身穿制服的学生当中,有四位东方面孔的学生格外显眼,他们都来自中国西藏,是近代西藏地方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

  他们所处的年代正值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这批西藏少年因何机缘远赴英伦留学,留学期间经历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以及学成归来后事业发展如何,让笔者细细道来。

  缘起

  自1904年荣赫鹏(Francis Younghusband)率军侵略西藏以后,英国开始将其势力渗入西藏,伺机笼络西藏地方上层,以达到控制西藏的目的。英印政府此前曾多次拉拢九世班禅而未果,遂转向拉拢十三世达赖喇嘛。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在西藏推行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改革,引起西藏地方政府的不满和恐惧,十三世达赖喇嘛遂于1910年2月出走英属印度。英国视之为天赐良机,特派英印政府驻锡金政务官查尔斯·贝尔(Charles Bell)负责“悉心照料”。   

  在印度期间,精通藏话、深谙藏事的贝尔迅速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建立起亲密的私人关系。在贝尔的影响下,十三世达赖喇嘛见识到英国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切身感受到西藏长期与世隔绝的落后反差,决心效法西方,推行“新政”。 

1910年,贝尔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加尔各答

  贝尔趁热打铁向十三世达赖喇嘛建言,建议派遣几名西藏男孩到英国接受西方教育,学一些有用的技术带回西藏,帮助西藏摆脱落后现状。贝尔的建议自然有其政治目的,就是通过留学加强西藏年轻人对英国的情感纽带,在西藏内部培植更多亲英势力。

  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贝尔的提议非常积极,他不仅设想着留学生带回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西藏,而且还期望他们充当西藏地方政府与欧洲诸强国直接联系的渠道。于是,他在1912年底从印度返回西藏后便着手留学事宜。

  翻山渡海赴英伦

  按照最初方案,留学人选将从大贵族家庭中挑选,但当时西藏贵族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出国。西藏对英国的了解知之甚少,又恐路途遥远艰辛,凶多吉少,这些大贵族们都舍不得让自家孩子冒险,西藏地方政府只好又从中小贵族子弟中选派。最终,芒仲·西绕贵桑(17岁)、果卡·索朗贡布(16岁)、吉普·旺堆罗布(16岁)、强俄巴·仁增多吉(12岁)四位贵族少年被选中。   

  西藏地方政府指派四品官员龙厦·多吉次杰为监护人,负责照顾四名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监督。英国方面则派出英驻江孜商务专员巴兹尔·古德及一名大吉岭警察专程陪同。

龙厦(1881-1940)

  1913年,英国正积极谋划分裂中国西藏的“西姆拉会议”。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放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同意西藏“变相独立”。另一方面,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又不支持西藏分裂主义势力搞完全独立的大西藏国。因此,英方对于西藏派出的留学生十分谨慎,尽量弱化其“官方”背景,避免给袁世凯政府以口实。

  1913年1月31日,龙厦一行抵达锡金首府甘托克。2月1日,英印政府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在其官邸会见龙厦等人。现在看来,这场会见相当低调。有写日记习惯的贝尔并未在其个人日记中提及此次活动。目前可查到的资料唯有一张贝尔在官邸为他们拍摄的行前合影(下图),以及龙厦赠送给贝尔的一副墨镜(亦称“叆叇”)。这副墨镜被作为外交礼品记录在了贝尔的内部外交工作日记当中。

龙厦(居中者)及四名留学生

龙厦赠予贝尔的墨镜,现收藏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

  1913年4月初,这4名藏族少年及随行人员从孟买登船赴英。作为西藏地方第一批赴西方留学生,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在他们稚嫩的肩上承载了太多严肃的政治使命,而此时此刻他们最大的感受应该是轮船上那些古怪而难以下咽的餐食。

  1913年4月24日,4名身穿传统藏袍、头戴藏帽的藏族男孩抵达了英国南部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开启了英国留学生涯。

  英国贵族式教育

拉格比公学

  为了让小留学生们接受系统的英国精英式教育,并尽可能减少外界关注度,英国方面在择校上着实下了功夫,最终定在远离伦敦的拉格比公学。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英方最初为他们安排的学校是切尔藤纳姆公学,但后来得知袁世凯的三个儿子也要来这所学校留学,为避免不必要麻烦,英方不得不改变计划,改去了拉格比公学。

  1914年1月,4名留学生正式开始了在拉格比公学的学业。刚开始的课程比较简单,设置有英文、历史、数学、圣经和绘画。学校还专门组织他们外出旅游、学习高尔夫球、观看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参观南极科考展览等,以开阔他们的眼界。

拉格比西藏男孩

  在领略到陌生国度处处令人惊奇的风情和生活方式之后,这些留学生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并很快融入新环境当中。他们不仅统一剪去了长辫,换上了西装,而且一向顺从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具有“反抗”精神,最终爆发了集体抗议的“教堂事件”。

  在1914年的圣诞节,四名西藏男孩发动了一场小规模“叛乱”,抗议校方每周日安排他们去教堂参加活动,而他们只想打高尔夫球。这件事很快惊动了英国政府。为了不得罪十三世达赖喇嘛,英国政府出面与校方协调,希望校方能够灵活处理,可以给他们周日安排其他学习任务,以替代参加教堂活动。最终学校为他们专门在周日开设了一门佛教课程,由一位英国东方学学者讲授《佛本行集经》。想必这结果应该不是这几位“抗议者”所期望的。

  术业有专攻

  “教堂事件”以后,英国方面认为是时候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此前贝尔早有设想安排西藏留学生接受专业科目教育,以便他们回到西藏后有能力实现西藏的“英国化”。1915年5月,在贝尔的建议下,这四位少年将学习重点转向了军事和工程专业。

  年纪最大的芒仲学习的是地质矿业。他离开拉格比公学后先后在约克郡一家矿场和康沃尔郡的一所煤矿学校学习实践,并于1917年返回西藏。

​芒仲,1939年

  果卡所学专业是军事,他被送往一支英军炮兵部队作为一名没有军衔的军事学员学习了16个月,于1916年回国。

  吉普起初立志学习地理学,后来转学电报专业,曾在伦敦电报培训学院学习,于1917年返回西藏。

吉普,1939年

强俄巴,1939年

  年纪最小的强俄巴因为突出的数学成绩而被选送到伦敦理工学院(现为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电力工程专业,期间参与了北威尔士一个小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建设。1919年,他又在伦敦城市与行会学院(现为帝国理工学院)继续深造直至回国。1922年至1924年,他因为计划在拉萨建造水电站而再次赴伦敦短期培训两年。强俄巴在这批留学生中算是留学时间最长、成绩最优秀的一位。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西藏地方政府中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首的改革派,原是希望在维持政教合一制度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加强西藏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来改变落后状况。但是这种改革不可避免地对西藏传统的僧人阶层造成冲击和影响,使得“新政”一开始便受到了以僧人阶层为核心的保守派的抵制和反对。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批留洋海归们的事业发展与其初衷设想存在很大落差。

  英国期间,留学生们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思想,过的是西方式生活,时间一长,他们对西藏传统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远。有一位留学生因为离开西藏时间太久对藏文完全生疏,当他收到西藏的来信时,他不得不将信又从英国寄回西藏,请别人翻译成英文后再寄回英国,方能了解信件内容。还有一位留学生回西藏时带了一辆摩托车,这在当时算是新鲜事物,结果地方官员嫌其噪音大,就将这可怕的“机器骡子”没收,一直闲置在仓库里。西藏的保守势力对于这些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留学生们,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和排斥。

  学地矿专业的芒仲留学回来后,凭借着所学专长,不久就挖出了金矿和其它贵金属矿。但正当采挖时却遭到了当地僧人们的强烈抵制,声称如果开矿将打扰当地神灵。于是他的采矿事业就此结束,后来不得不改行做了一名西藏地方政府的僧官。

芒仲

  学军事专业的果卡一开始仕途顺畅,二十几岁就当上了藏军高级军官。但当时西藏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他出身中等贵族家庭,是没办法指挥得动那些大贵族出身的下属们,这让他极度郁闷。1919年他在印度培训期间因患疟疾而英年早逝。

  学电报专业的吉普,1925年被任命为拉萨电报局局长,架设了拉萨至江孜的电线。之后由于长期受到上层的冷落而选择辞职。20世纪40年代,吉普曾给外国人做翻译和向导。

拉萨夺底水电站

  学电力专业的强俄巴应该是四位留学生中把所学发挥得最为充分的一位。回西藏后,强俄巴负责建造了西藏第一座、中国第二座水电站——拉萨夺底水电站。电站于1925年动工,1927年建成发电。此后,为了进一步解决拉萨用电需求问题,强俄巴曾建议西藏地方政府再从西方进口发电机组,扩建夺底水电站,但地方政府迟迟不予批准,最终导致西藏刚刚起步的电业停滞不前。

  1924年,西藏新兴的军事集团在英国人的策划下密谋政变,企图推行“政教分离”把十三世达赖喇嘛架空。政变虽未成功,但直接导致十三世达赖喇嘛与英国疏远,从此西藏地方政府选派留学生的做法基本停滞。

  作为西藏地方政府推动社会改革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派出留学生是西藏社会内部主动适应近代化的积极尝试。无论初衷如何,他们中有人给西藏带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也有人如溪流入海般归于沉寂,但他们都为凝滞、保守的西藏社会吹进一股新鲜空气,为日后西藏的民间留学开启了民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藏地方近代化的发展。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