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西藏概述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腹心地区,由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地区的藏南谷地,藏东南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的藏东高山峡谷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四部分组成,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连四川省,东北紧靠青海省,东南连接云南省,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西藏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包括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山南、那曲6个地级市和阿里地区,8个市辖区、66个县。截至2020年末,西藏全区人口总数为350.56万人。
西藏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部分;西藏全区有野生脊椎动物795种,其中12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三分之一以上;196种为西藏特有,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野牦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8%。西藏目前已发现的矿种(亚种)有103种,铬、铜保有资源储量,盐湖锂矿资源远景及高温地热储量在全国均排名第一。西藏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藏戏、格萨尔和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0年,西藏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9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60项、代表性传承人522名;布达拉宫等4个单位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17部(291函)古籍列入全国珍贵古籍。西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国家致力于把西藏建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观念不断深入,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造就了中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世代生息繁衍在西藏地区的藏族和其他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而他们在历史上所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政权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区域政权,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
西藏历史是中国地方史或者区域史的内容之一,西藏地方历史发展曾经历了“三个高潮”“两个低谷”,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在父祖建立的基业上,开疆拓土、统一青藏高原地区,建立吐蕃政权。这一时期吐蕃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制度,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区域文化,改变了青藏高原地区长期分裂和发展滞后的局面。吐蕃政权瓦解后,西藏地区出现了一个低谷,也就是所谓分裂割据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相继应运而生。自元朝时期始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元朝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清查户口、征收赋税、修筑驿站、驻扎军队、推行法律,实施充分有效的管辖,西藏地方历史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中间经过明朝时期的过渡,清朝的持续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之前,西藏处在历史发展的第二个低谷时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走向衰落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造成边疆危机并出现“西藏独立”逆流。第三个高潮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藏经过和平解放、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建立自治区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迈上全新的轨道,成为整个西藏地方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西藏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藏族先民和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各个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文化,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有着漫长的密切联系的历史。元朝以来的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辖,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内地和西藏地区的联系成为西藏地方历史十分重要的内容。西藏地区是中国藏族的聚居地区,也是藏族和藏族文化的发祥地,除了西藏自治区之外,藏族还分别聚居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西藏地区各民族还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其他各兄弟民族存在密切联系,相互借鉴,为自身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壤,历史上与南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对西藏地区文化特色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历史上的高原丝绸之路不仅连接着内地和青藏高原地区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沟通着中国人民与南亚、中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西藏地方历史命运的巨大转折出现在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和建立西藏自治区以后。和平解放,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结束了西藏地区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欺凌掠夺的屈辱历史。1959年的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统治,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结束了西藏地方黑暗落后、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为西藏社会制度变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权进步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天翻地覆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条件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西藏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西藏历史55讲》是在“珠峰讲堂·西藏通史”系列讲座的基础上形成的,又与“珠峰讲堂”的内容有所不同。一方面采取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播有关西藏历史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以较为扎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史实展开叙事,期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由于主要以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又略微侧重西藏与内地、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的内容,严格来说,该书并不是一部十分完整或简明的西藏历史,内容还有进一步补充完善的空间。
值得欣慰的是,本书在各民族共创中华的视野下,认识西藏历史,生动呈现了西藏与祖国内地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史实和史料支撑。
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
感谢为本书撰稿并应邀参与“珠峰讲堂”的各位专家,感谢西藏电视台提供的平台。
本书各讲撰稿人(按内容顺序排列)如下:
张云研究员:负责全书统稿,撰写序言、后记,撰写第1—4编和第6编总括文字,撰写第1编第1—10讲、第2编第14—16讲、第4编第22—29讲、第5编第48讲。
陈庆英研究员:撰写第2编第11—13讲、第3编第17—21讲。
李德成研究员:撰写第4编第30—35讲。
梁俊艳研究员:撰写第4编第36—40讲、第5编第44—46讲。
邱熠华副研究员:撰写第5编民国西藏历史概述、第41—42讲。
喜饶尼玛教授:撰写第5编第43、47讲。
王小彬研究员:撰写第6编第49—55讲。
张云
2021年3月20日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