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整理/李初初 制图/秋天
1956年 中国科学院考察队首次在藏北那曲发现中国西藏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的序幕。
1959年 6月,西藏工委发布《关于加强文物档案工作的决定》,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下设“文物管理小组”,西藏文物管理机构首次建立。
1961年 2月,中国藏汉考古工作者清理拉萨澎波农场东北的八座古墓葬,这是西藏境内进行的首次田野考古实践;4月4日,国务院将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和山南赞普墓等8处古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 9月,14日,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
1972年 西藏自治区利用国家投资对大昭寺及扎什伦布寺开始进行维修。
1978年 5月至9月,自治区文管会考古组对西藏昌都地区的卡若遗址进行了试掘,这是西藏开展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田野考古学在西藏地区的空白。
1979年 6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管会共同组织对古格遗址进行首次专业性考古考察。
1980年 1月16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正式对外开放。同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通告》。
1981年 2月2日,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一期维修工程竣工;9月,自治区文管会、山南地区文管会文博工作者,在林芝地区朗县金东区发现西藏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列山墓地。
1982年至1983年 自治区修复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珠寺、藏王墓、桑耶寺、雍布拉康、敏珠林寺,并由国家拨款对日喀则萨迦寺大经堂进行维修。
1984年 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发现位于拉萨北郊的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6年 1月,自治区文物局开始对桑耶寺进行维修;3月,自治区文物局开始对夏鲁寺进行维修;5月,国家拨款50万元,维修了阿里古格王国的红宫、白宫以及坛城殿等重要建筑。
1987年 4月30日,自治区文管会应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邀请,在巴黎举行『西藏珍宝——唐卡文物博览』,西藏文物首次走出国门参展。
1988年 10月国务院拨专款维修布达拉宫,并成立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为名誉组长的领导小组;11月25日,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
1989年 10月1 1日,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依民族风俗和宗教仪规破土动工。
1990年 8月至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拉萨曲贡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
1991年 9月至1 0月,自治区文物普查队第五组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贡嘎县昌果乡昌果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昌果沟遗址
1992年 8月,“三地一市”普查工作结束,文物普查阿里组在阿里札达县发现皮央•东嘎洞窟遗址。
1994年 12月1 7日,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年 自治区文物管理局成立。
1997年 5月至9月,自治区文物局和四川大学历史系组成联合考古队首次发掘皮央遗址。
1999年 7月至8月,自治区文物局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立联合考古队对阿里札达县东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0月5日,西藏笫一座省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正式开馆。
2000年 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昭寺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扩展项目。
2003年 5月至6月,青藏铁路西藏段考古勘探调查工作启动,调查队共发现37处文物点。
2005年 7月至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考古专业人员组成萨迦寺考古工作队,对萨迦寺南寺东、南、西三面的羊马墙和护城河壕沟进行清理发掘,对羊马城东面的两座门址进行清理。
2007年 8月3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颁布;9月4日,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动员大会。
2009年 12月30日,自治区文物局在成都组织召开《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终审会。
2010年 9月9日~11日,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西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子数据进行校验和接收。
2012年 5月至7月,昌都小恩达遗址考古发掘进行;6月至8月,阿里卡尔东遗址和古如甲木墓地系统测绘和局部试掘工作开展,证明卡尔东遗址可能是迄今为止西藏地区所发现的最早城址。在古如甲木墓地发掘出大件青铜器皿、微型黄金面具、中原式铁剑和陶器等器物100余件及大量殉葬动物骨骼等。
2013年 11月,西藏各地、市的文物工作者赴拉萨接受集中培训,西藏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
2016 6月11日,西藏『国宝大调查』阶段性成果展在西藏博物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