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西藏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进那让人心潮起伏的遥远过往。
第4讲 吐蕃名主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为开发隋唐时期的中国西南边疆,促进古代西藏地区的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松赞干布的少年时代
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m-po),本名松赞(Srong-rtsan),又作赤松赞(Khri-srong-rtsan),尊号松赞干布。唐代汉文史籍译其本名为“弄赞”,译赤松赞为“弃宗弄赞”或“弃苏农”。松赞的父亲是雅隆吐蕃的赞普囊日论赞,母亲蔡邦氏锦玛托噶(Tshe-spong-bza-vbri-ma-thod-dkar)也出自吐蕃贵族家庭。蔡邦氏(tshe-spong)是松赞干布祖父达日年塞和父亲囊日论赞时期的新贵,在雅隆悉补野部落早期统一西藏高原地区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蔡邦·纳森(tshe-spong-nag-seng)曾经加入达日年塞的同盟,相互盟誓,结为知己。他还是与囊日论赞和伦果尔兄弟盟誓的六贵族之一,其弟蔡邦·那古(tshe-spong-na-gu)也参与盟誓,辅助悉补野王室。赞普论功行赏中,蔡邦·纳森获得温(von)地方孟(smon)氏堡寨、奴隶三百户。松赞的父族、母族相互依托,在联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联盟,成为雅隆悉补野迅速崛起过程中的一根支柱。松赞还有一个弟弟叫赞松(btsan-srong),两兄弟一起成长,既给童年增加了诸多乐趣,也平添了一份竞争的动力和压力。
松赞和赞松的童年时代应该是富足和充实的。松赞生于公元617年,处于雅隆吐蕃邦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对外的文化交往交流欣欣向荣、一派生机,作为王子的他们最先体会并享受到这些发展成果。在骑马、射箭这些男子基本技能方面,松赞和赞松兄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祖先的世系和父辈的口述历史,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诗歌、谚语、猜谜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从小应该接受的必修课程。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担当,在日常的教育和熏陶中逐渐养成。
囊日论赞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始终离不开南征北讨的战争,需要与臣下协商会盟,需要运筹帷幄、斗智斗勇,这也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年尚冲幼的王子兄弟,让他们较早地接受复杂环境的考验,并从中增强应对复杂情况与艰难困境的能力。长期的征战和应对各种激烈挑战,使囊日论赞可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与王子们朝夕相处,倾注更多温情父爱,却由此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毅力和独立的精神。
松赞继承赞普大位之后,叛乱发生,父亲被毒死?还是父亲被毒死之后,松赞继承王位,发生了叛乱?藏文史书记载中有其含糊的地方,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囊日论赞被毒死后,松赞继承了大位。用众叛亲离来描述新即位的松赞所面对的险恶环境是十分恰当的,父系六族和母系三支长期以来是雅隆吐蕃邦国的根本,达布发生过叛乱被镇压了,工布是与赞普王室有血缘联系的邦国,娘布则是历史上通过激烈的战争被赞普先祖征服过的邦国,与雅隆吐蕃有着剪不断的恩义情仇,而新近与雅隆吐蕃刚刚联姻的象雄(羊同),掌控着西藏北部广大牧区的苏毗邦国,则可以与雅隆吐蕃鼎足而立,他们的集体反叛对正处在上升状态的雅隆吐蕃岂止是迎头一击,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年少的松赞及其辅助者没有被这凶猛的来势所吓倒,也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知难而上,以过人的勇气和胆识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王子松赞长成青年,他先斩杀了阴谋者和投毒者,接着出兵征服了全部反叛者,重新将他们纳入版籍、役作属民。随后,派娘·芒波杰尚囊前往孙波,不用带兵,而是依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其一户都不遗漏地全部成为赞普的属民。赞普还亲自带兵北上讨伐,形成威慑,吐谷浑立即派来交纳贡品的使者,部分属民被纳入吐蕃治下。松赞以沉着勇敢面对危局,以高超的智慧处理不同问题,扭转了局势,也赢得了臣下尊重,树立了权威。
外部的危机得以化解之后,吐蕃内部的问题又突显出来。松赞执政之初,处理了几起较大的内政问题,包括与大贵族举行结盟活动,特别是处理大臣谋逆事件。包括赞普与大臣韦·义策结盟,琼保·邦色谋反与被处死事件,娘·尚囊遭陷害被杀,以及噶尔·东赞域宋因揭发琼保·邦色而立功等。
二、定都拉萨
拉萨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拉萨周围已经有人类居住,而居住在这里的曲贡先民业已过着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生活。拉萨河古名“吉曲(skyid-chu)”,拉萨地方古称“吉雪沃塘(Skyid-Shod-Vo-Thang)”,意思是吉曲河下游肥沃坝子。在松赞干布定都之前,活动在拉萨地区的是森波部落,其王有达甲吾和赤邦松,各据一方。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囊日论赞率兵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属部娘氏、韦氏、农氏及蔡邦氏等家族的策应下,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平原,而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今西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区、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至今仍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拉萨市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好,是吐蕃王朝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
拉萨四面环山,万岭回环,宛如城郭,一水中流,形成天然屏障,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具备古代都城自我保护并防守外敌侵入的基本条件;拉萨河谷比较宽广,宜农宜牧,具备满足都城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充分物质保障的外在环境。拉萨位居西藏中部要地,是东西往来、南北交通的要关,可以作为向四方扩张的基地,加上红山卧塘(vo-thang)湖优美的景色,都对松赞干布做出以拉萨为都城的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囊日论赞时期已经把大本营安扎在墨竹工卡的甲玛(rgya-ma)山沟,他在这条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松赞本人就诞生在这里。从甲玛沟到吉雪沃塘距离并不遥远,他们不仅熟知拉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知道它存在的隐患,首先是来自吉曲河的水患。松赞和他的大臣们发现在今天纳金乡所在的地方,吉曲河分成南北两股河道,在平野上任意奔流漫延,使很多地方变成了沼泽和河滩。他命令大臣征集周围的军民,修筑堤坝,堵塞北面河道。吉曲河的主流顺着南面山坡奔流而去,使北面大部分地方变成干爽平坦的陆地,成为拉萨发展的基础。松赞干布君臣决定在拉萨红山修建宏大宫殿,将王室和统治中心迁到这里,拉萨从此成为吐蕃的都城,也成为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中心。
雅隆河谷地区经过悉补野历代赞普的苦心经营,特别是松赞干布祖父和父亲两代的精心巩固,已经成为吐蕃邦国坚固的后方阵地。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他们所面临的威胁或者要统一的目标来自西藏高原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具备充足的实力之后,把政治核心前移是吐蕃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定都拉萨既是雅隆吐蕃邦国扩张的产物,又是其进一步向外扩张,统一青藏高原地区,建立强大吐蕃王朝的新起点。对于拉萨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来说,也是文明历程的新开端。
三、修建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的修建是松赞干布时代一项巨大的工程。《旧唐书》记载,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及与公主归国,谓所幸者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晚期藏文史书记载,布达拉宫的修建与泥婆罗赤尊公主的倡议有密切关系。《柱间史》记,赤尊公主见赞普松赞干布担心外敌来犯,提议扩建宫室,松赞干布接受建议,修建了雄伟的布达拉宫。该宫殿修建在红山上,俨然一座雄伟的城堡。一道砌砖的四方城墙围绕着红山,虎、狮二山雄踞其中。这道城墙长约一由旬(约合20华里),高34(原文无量词,似乎为“庹”,即成人两臂左右伸直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5尺),相当于九层城堡那么高。九百九十九幢砖砌的红宫殿宇,雕梁画栋,美不胜收,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牌坊耸立,蔚为壮观,其景胜似天界……赞普数以千计的宫舍居高临下,宫顶旗杆林立,彩幡飞扬,其景观犹如令人望而生畏的罗刹之境。这座城邑易守难攻,即使四方邻国举兵来犯,只需兵卒五人,即可御敌于城下。在赞普宫殿的正南上方,建筑有一座粟特(sog-po)建筑式样的九层后妃宫殿,其规模之大与赞普的宫殿不相上下。其内里胜似天界无量宫,外观犹如罗刹楞伽城(srin-po-langka-pu-rivi-grong-khyer)。赞普与后妃的宫殿之间飞架着一座金银桥。在宫殿的东门外,开掘建造了一处赞普的跑马场,其深有两人高,宽十八庹,长三百庹。地基是用陶土、砖块和木板一层层铺成的,跑道两壁的栅栏上涂了色、上了漆,还装饰了许多珠宝,一派富丽堂皇。一马奔驰便有万马奔腾之势。城堡的东门叫虎门(stag-sgo),南门叫作豹门(gzigs-sgo),西门叫威武门(dbang-sgo),北门叫汉女幻化门(rgya-mo-vphrul-sgo)。关于建造布达拉宫的事迹,还被描绘在大昭寺西侧的墙壁上,用壁画来记述历史,也成为吐蕃传承文明的一种直观、形象而有效的方式。
布达拉宫的修建是吐蕃王朝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吐蕃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也体现了吐蕃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四、统一青藏高原
松赞干布这一名字事实上是他的尊号,是因其卓越的功绩被臣民赋予的。根据古藏文史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以前无文字,此赞普时始出现。吐蕃之典章大法,臣相的品位等级,大小官吏之权势,善行之奖赏,恶行之惩治,农牧计量之皮张与“突尔嘎”(thul-ka),衡量物资之升、合、两等,吐蕃之一切纯善法制典章,都出自松赞干布时代。万民感恩不尽,共上其尊号为松赞干布。这里侧重提到的是文治,他的武功同样为史家所称道。
隋唐之际的中原战乱,也成为吐蕃实施扩张政策的难得外部机遇。松赞干布控制苏毗和象雄之后,没有停止军事扩张的步伐,并开始把视野放在更大的范围,逐渐蚕食鲸吞吐蕃与唐朝之间的一些部落邦国,在较短的时间里,相继用兵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虽然没有完全占领这些邦国,却也为此后吐蕃的扩张确定了策略,描绘出了扩疆路线图。其主要实施者则是以噶尔家族为主的军事贵族势力集团。
五、联姻
与尼泊尔(Nepal)联姻。唐朝文献称尼泊尔为泥婆罗,尼泊尔赤尊(khri-btsun)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是中尼关系史上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赤尊公主名毗俱胝(bhurikuti,布里库蒂),是尼泊尔国王光胄(angshupharma鸯输伐摩,藏文名德瓦拉,de-ba-lha)的女儿,藏文史籍称赤尊公主。赤尊除了随身携带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和弥勒佛像之外,还携带大量财宝、丝绸锦缎、珍贵药草、乐器及食物,并有十位美女随行。泥婆罗大臣百姓送赤尊公主至芒域(mang-yul),沿途遇到沟深岩陡的险路,他们便将驮子背上的物品卸下来,用人力传递物品,通过之后再让骡子、大象、骆驼驮载。该条道路应该是今天中国和尼泊尔之间通过西藏自治区吉隆宗卡的古道,唐朝使者王玄策三次出使古印度(天竺)所经过的路线,以及留下“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地区都在该条古道上。到达拉萨时,赤尊一行受到吐蕃大臣和百姓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松赞干布举行喜宴,与赤尊公主交杯饮酒、互结彩线,结为夫妻。
根据藏文文献,拉萨著名的寺院大昭寺是由尼泊尔赤尊公主主持建造的,得到了文成公主的大力支持。据载,建寺当初是用一千只山羊,从伍茹彭域多麦(dbu-ru-vphan-yul-gyi-mdo-smad,今拉萨市林周县)地区,一个叫作腾布郭巴(them-bu-lkog-pa)的地方驮来土石等材料修建的,所以,从那时起,人们也把寺院叫作“羊土神变寺”(ra-sa-vphrul-snang)。拉萨由此得名,即“羊土”(ra-sa),后来又改为“圣土”(lha-sa)。从这则传说中,还可以看到今天拉萨市周边的林周县曾是修建大昭寺的取材之地,当地百姓应该为此付出过巨大的努力,而白山羊又发挥了运输工具的作用。
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并命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文成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十分重视这件大事,亲率兵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接。见到李道宗,松赞干布恭敬地行子婿之礼。他感叹不负盛名的唐朝服饰礼仪之美,觉得吐蕃的服饰过于简陋,礼仪有待完善,下决心要学习唐朝的相关制度。后来将文成公主迎至吐蕃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建筑城邑,立栋宇供公主安居。
与高原各部首领联姻。根据《贤者喜宴》等晚期藏文史书记载,松赞干布共有五位王妃[一说有六位妃子,多出一位即是长妃波贡董妃赤尊(pho-gong-ldong-bzav-khri-btsun,没有生育]。为了生育王子,他先娶苯波女象雄妃赤尊(zhang-zhung-bon-povi-bu-mo-zhang-zhung-bzav-khri-btsun,一作象雄妃李媞曼zhang-zhung-li-thig-sman)、木雅王(mi-nyag-rgyal-po)之女茹容妃洁莫尊(ru-yong-bzav-rgyal-mo-btsun,一作木雅妃mi-nyag-bzav),仍均未生育子嗣。接着,松赞干布从堆龙(stod-lung)地方迎娶一位尚论之女蒙妃赤姜(Mong-bzav-khri-lcam,一作李姜吞萨赤尊li-lcam-mthon-bzav-khri-btsun)。
六、创制文字、建立制度
文字发明是吐蕃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藏语文字的诞生使吐蕃历史开始步入一个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这正是在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完成的。汉文史书记称,吐蕃“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藏文史书《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认为,“吐蕃以前无文字,此赞普时始出现”。
吐蕃王朝建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扩大,官员增加了,职能分工趋于细化,官员的晋升、奖惩制度日臻细密;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制度的新统一区域,要进行统计并增强内部的经济交流,度量衡制度的统一便迫在眉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如何加以规范、引导,使之纳入制度化管理,并辅之以道德约束,也是松赞干布时期优先解决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摆在新建立王朝面前的这些紧迫问题,促使松赞干布在已有制度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制度完善和创建工作。《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称:“吐蕃典籍律例诏册,论、相品级官阶,权势大小,职位高低,为善者予以奖赏,作恶者予以惩治;农田耦耕一天之亩数;牧场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张数;笼区长度,均作统一划定,乃至升、合、斤等一切度量,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赤松赞王时出现也。一切庶民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号曰‘松赞干布’。”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制度不全是初创,有些是松赞干布时期才建立起来的,但是也有不少是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的。
松赞干布君臣当政时期,各项事业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受到吐蕃史家的高度评价。《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称,他“统辖权势至为巨大之故,一切均已具足,外部政令遍及四境边鄙,内部事务不减光彩。黔首庶民高下尊卑不逾不越,轻徭薄赋,安居乐业。春秋易过,所愿得施。有愿者断离,强横者入狱,惩治骄暴者,抑压令人畏怖者,忠诚者予以表彰,贤明者得以颂扬,英勇善战者得到鼓励,祝愿者予以官职,风俗纯良,政绩崇伟,天下百姓日益安乐”。通过松赞干布君臣的努力,雅隆吐蕃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适应统一王朝的需要,积极吸收周边民族,特别是中原政权的制度文明,为巩固新建立的王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上君主英明要数松赞干布,在下臣相贤能要数东赞域宋。君如天上福星高照,臣如大地承受万钧,势大国强之条件,一应俱全。对外疆域向四方扩展,内政坚实雄厚,磅礴不衰;平民黔首贵贱平等,轻徭薄赋,安居乐业,逸度春秋。眷属之享受,施赐如愿。分清歹徒,关押暴民,贬斥亡命,压制恐怖,依靠忠诚,褒奖贤明,崇敬英雄,任用巫祝。仪善政高,众人幸福。”这里不吝溢美之词,反映了吐蕃王朝晚期史家对松赞干布及其英雄辈出的时代所给予的充分肯定。
关于松赞干布的功绩,学术界评价甚多,根敦群培《白史》称:松赞干布有三大功绩:“一扩大了吐蕃的领土;二创制了前所未有的文字;三开始弘扬释迦牟尼的法宝(佛教)。”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和其他史记记载来看,松赞干布无疑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一是结束了邦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青藏高原;二是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三是在他的主导下创制了藏文字;四是从尼泊尔和唐朝引入了佛教。
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诞生到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去世,松赞干布在世34年。如果从13岁(629年)即位算起,执政也只有22年,他在青藏高原地区所建立的统一王朝,他在文治武功两方面所留下的卓越业绩,确实令人叹服。噶尔·东赞、吞弥·桑布扎等著名大臣辅佐有功,才华超群,也说明松赞干布知人善任。他加强赞普权力的魄力,推动改革的勇气,以及学习借鉴兄弟民族和邻邦文化的开阔胸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