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学术动态

廖东凡:拉萨的丧葬习俗与活佛和贵族的塔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23-04-11

  拉萨的丧葬习俗

  病人在弥留之际,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给他(她)喂一粒被称为“津丹”的药丸。“津丹”是用名贵的藏药掺拌活佛的“圣物”,例如衣服、头发、指甲等制成的。为什么要服用“津丹”呢?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人有内气和外气之分,如外气已断,内气仍在延续,表明必死无疑。只是因对人生还有种种眷恋和纠缠,灵魂迟迟不肯离去,这对死者极为不利,“津丹”药丸经过活佛加持,具有极大的神力,能使濒死者内气断绝、情绪安详平静,无牵无挂地离开今生此世。

  请咒师作法使灵魂出窍

  病人断气后,立刻请咒师或修过密宗的喇嘛,举行“抛哇”仪式。(抛哇,灵魂之意。俗人死后,在头上刺一小孔,让灵魂出去。)即在天灵盖上开一个小孔,让灵魂尽快离开死者的躯体,有些咒师自称法术高强,从住地作法,可以击倒垒在死者卧榻边的砖石,并达到灵魂出窍的效果。拉萨东北部的直贡提寺活佛,以“抛哇”法术闻名整个涉藏地区。每年六月羊尔岗寺的“噶珠节”,活佛专门举行“抛哇青波”典礼。据说当他击掌并呼唤三声“呸”之后,成千上万前来膜拜的信徒,头盖骨上都将同时出现一个小孔,他们死后,不必再请咒师和喇嘛超度,灵魂便可以通过头上的小孔升入天堂,或轮回进入善趣,即转生为人、神或阿修罗。如果不经过“抛哇”仪式,灵魂从屁眼脱离躯体,只能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轮回,那是非常可怕的。

  倒扣死者的木碗,说明他在人间的饮食已经停了。用陶罐装进柏树、冬青树叶,加进糌粑、蜂蜜煨烧,表示给死者开饭。陶罐要挂在门口,表示家有丧事。街坊亲友看到,不再唱歌、跳舞、哄笑,过路者也得放轻脚步。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将死者衣服脱光,表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头挨膝盖,作婴儿状,用白氆氇包裹,表明他(她)怎样来到人世,还是怎样离开。不能用带皮毛的东西包裹,一根毛重似一座山,压在死者身上,他(她)便无法投胎转世。遗体搁置在卧室的一角,下垫几块砖。遗体前摆一盏酥油灯,长明不灭,象征死者灵魂还在,还与亲友在一起。亲友邻里来悼念,在遗体上献一条哈达,碗里倒一点儿酥油茶、青酒,让他(她)先享用,然后倒给守丧诸人。另外亲友要销毁死者所有的照片、遗物,再不能提他(她)的名字,只能叫“死者”或“去了的人”,以免他(她)惦念牵挂人间,不肯进入轮回。

  派人到死者诚信的寺院,供酥油灯,给僧人施钱、施茶。请僧超度死者的灵魂。西藏藏剧团边巴多吉告诉我,后藏习俗,尸体捆成婴儿状,头戴五佛冠。在哈达搭起的围子里,请一拨咒师在家诵经,另一拨咒师到天葬场煨桑、念经。内容是请天葬场的神鬼“多珠塔巴”们,不要恐吓、危害死者的遗体,让他(她)平平安安地进入另一个世界。

  现在,拉萨人多将遗体仰卧,平躺在木板或担架上,既利于亲友凭吊,又利于天葬师处理,也算是一种丧葬习俗改革吧。

  天葬在黎明之际举行

  死后第三天,依咒师或者喇嘛算定的吉日,将遗体送到天葬场天葬。星期日是黑道,断然不能举行葬礼,否则灵魂无法转世。天葬一般在黎明时分举行,因此天不亮就得离开拉萨城,由四人或两人抬着,僧人引路,绕拉萨八廓街一圈,在大昭寺门前祈祷,然后送到天葬场。父母妻子儿女等直系亲属,不能同往。垫遗体的砖头,连同扫把和装砖头的筐,由相同属相的亲友携带,扔在十字街头或路上。笔者在拉萨居住期间,常在十字街头看到这些东西。与此同时,家人请画师画一幅佛像,或者请塑像师塑一尊叫做“冲达”的菩萨像,以使他在这段时间不致孤单和迷失方向。神佛供在家中某处,“冲达”前摆酥油灯,还有其他祭品。

  拉萨的丧事活动也以七天为期,七七四十九天结束。相传这是唐代金城公主立下的规矩。第一个七天,亲友来向“冲达”献哈达、茶酒,取下供死者饮食的陶罐,到拉萨河边,一边撒糌粑,一边撒陶罐里的灰,撒完,将陶罐扔掉。河边插一经幡,上写有死者属相,藏语叫“龙达”,意为风马。风吹过,经幡像马一样奔跑,为死者祝福。这种仪式称“索高”,表示家里已经没有死者的饮食,他(她)只能在野外就餐,使之产生紧迫感,加速转世轮回.

  一周年时亲友欢庆他(她)的新生

  到第四十九天,家人去大昭寺,给门口的乞丐施舍,散一点钱,让他们一起祈祷:“神佛呵,请保佑死者快快投胎为人身吧!投胎为一个男子汉吧!投胎为好人之子吧!投胎为虔诚的佛教徒吧!”在此之前,家人不唱歌、不舞蹈、不洗头、不饮酒、不游戏,一是表达哀思,二是使死者有个安宁的环境,投胎转世。

  过世一周年,家人要举行盛大的“暖珠”(暖珠,死者逝世一周年时,庆祝他(她)灵魂转世投胎的欢宴活动)活动。邀请所有的邻里亲友,一起从早到晚饮酒狂欢,歌舞不断,欢庆死者已经投胎转世,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活佛和贵族的塔葬

  藏族人死了,埋葬方式大约有五种: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和土葬。五种葬俗,塔葬最为尊荣,只有大活佛和极个别大贵族去世,才能将肉身保存在金银塔内,接受瞻仰和供奉。

  担任过十四世达赖喇嘛画师的安多强巴先生,向我简略地介绍过塔葬的过程。他说,一个大活佛圆寂了,寺院要把他的遗体用掺有香料的药水洗涤干净,让他跏趺坐在佛法宝座上,接受信徒香客的顶礼,献哈达,燃点酥油灯供奉。供奉结束,再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洗涤,全身敷满洁白的盐巴。盐巴能防腐、吸水,把体内的血和黄水拔出来。盐巴要敷若干次,直到遗体干缩,如同木乃伊为止。

  沾满血和黄水的盐巴,称为“顿察”,极为宝贵。活佛身边的人,用小布袋分别装好,布施给信徒香客,把它作为圣物珍藏,并且传于后世。

  塑制佛像的匠师,在活佛的脸部敷贴一种胶泥,拓出死者的真容,用这个做成泥模,制作活佛的塑像,供奉在有关的寺院和佛殿里。

  给遗体穿戴华贵的神袍、神帽,打扮成一尊神佛,身上撒满红花和香料,然后用各色哈达包裹,装进佛殿里的塔式陵墓长期保存,接受信徒香客的膜拜。

  历代达赖、班禅、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根本活佛、被称为“呼图克图”的格鲁派大师,都用灵塔保存遗体。灵塔的质地有高有低,主要看死者在宗教上的地位和寺院的财力,有金塔、银塔,还有铜质和木质的灵塔。

  俗人也有塔葬的,据说西藏最古老的贵族之一的绕噶厦(绕噶厦:西藏大贵族之一,自称源于雪域最早六大种姓的“绕”族,又称“多嘎”。)和自称吐蕃王朝后裔的山南拉加里(拉加里:西藏山南地区领主,自称是松赞干布的后裔)王,始终保持着塔葬的传统。坐落在措那县浩东噶地区的绕噶厦庄园,看似中世纪城堡,里面陈列着这家贵族历代传承者的肉身。绕噶厦自称是西藏高原最早出现的“绕”氏族的后代,骨头极为高贵。他们的祖先原是一头神牛,神牛啃吃青草,鼻息在青草上凝聚成露珠。露珠里孕育出一个男孩,繁衍出绕噶厦这支高贵种姓的家族。神牛的后代既不能天葬更不能土葬,只能制成木乃伊,放在庄园的银塔内保存、供奉。

  距离拉萨四十五公里的甘丹寺,曾经完好地保存着著名的宗教领袖宗喀巴大师和几十位甘丹寺法台的肉身。宗喀巴大师1419年圆寂,他的施主和弟子,捐赠白银七百多两,在该寺阳巴坚佛殿楼上,建了一座银塔,供奉大师的遗体。13世纪,达赖喇嘛又把银塔改成金塔,塔上镶嵌一颗钻石。该寺僧人认为,这颗钻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它能发出很强的光,甚至夜里可以在它的光下诵读经书。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圆寂于1682年。1690年第司·桑结嘉措在布达拉白宫西侧,专门修造了巍峨雄伟的红宫,作为贮存他肉身的灵塔殿。灵塔高十四点八五米,分塔座、塔瓶、塔顶三个部分。塔身用金箔包裹,共用黄金三千七百二十四公斤,并且镶嵌珠宝、钻石、玛瑙一点五万多颗。塔周悬挂无数丝绸帐幔、华盖,地面铺满藏垫,殿内金碧生辉,绚丽夺目,无怪乎人们把它尊为“藏木林坚加青波”,即世界一大装饰。

  在布达拉宫许多座灵塔中,只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可以和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媲美。它叫“格列顿巧”,在红宫的北端建于1934年。塔高十四米,塔身用五百九十公斤黄金制成的金箔包裹,灵塔上镶嵌了大量的钻石、珍珠、松耳石、玛瑙等。塔身还浮雕着花朵、动物和飞天,使这座建筑充满艺术美。塔前陈列的一个珍珠曼扎(曼扎:送给神佛的供品。),由两万多颗珍珠和珊瑚串成,相传是清廷送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礼物。这座灵塔被称为“色东萨巴”(新的金塔),又叫“康松珠扎”(龙鸣三界),受到特别的崇信和爱护。

  (本文载廖东凡著:《藏地风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5月)

廖东凡著:《藏地风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5月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