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课题组赴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路上】栏目将陆续编发调研组途中见闻和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作者索朗卓玛,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在承德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在考察承德普宁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创建良好宗教环境,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更好顺应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藏研中心宗教研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围绕“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题,于3月16日赴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庙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一、从外八庙布局体味清王朝“仁怀天下,宇内一统”
据悉,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1780年)间陆续建成。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外八庙的建筑布局以避暑山庄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体现了清朝“仁怀天下,宇内一统”的治世思想。1994年12月,外八庙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乾隆帝为前来祝寿的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供六世班禅驻锡之用,俗称“班禅行宫”。
图为须弥福寿之庙,典型的汉藏合璧式寺庙
它是外八庙修建最晚的一座喇嘛庙。“须弥福寿”意为像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
二、从“班禅行宫”品味民族文化之交流融合碰撞
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占地3.79万平方米,以琉璃牌坊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碑亭、琉璃牌坊 ,至此为汉式建筑风格;后部为藏式风格,主体建筑为大红台,其主殿妙高庄严殿以鎏金瓦覆顶,大红台以北依山就势循坡建有吉祥法喜、万法宗源、金贺堂、生欢喜心、琉璃万寿塔。整座寺庙凸显出汉藏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
图为须弥福寿之庙琉璃牌坊
须弥福寿之庙作为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时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处处可见当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印记。在该庙琉璃牌坊处, 我们看到了乾隆帝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题写的“总持佛境”匾额;在妙高庄严殿内,看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在碑亭内看到了一座由“赑屃”驮着的八米高石碑(见下图)。据悉,该石碑碑文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制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用满、藏、汉、蒙四种文字镌刻,记载了当时修建此庙的目的,说明了当时六世班禅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
图为须弥福寿之庙碑亭内“赑屃驮御碑”
看到须弥福寿之庙内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物证,不禁想到了孟浩然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当然,我们调研路上的所见所闻远不止这些。此次调研,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在寺庙深刻领略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浓厚历史气息。可以说,须弥福寿之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与文化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应以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己任,切实履行好身为藏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