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
4月2日—3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举办了“2022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回顾和总结2022年度西藏文物考古工作新进展、新成果。此次报告会以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有近200名专家学者和业务人员参与,41名学者向大会展示交流了相关科研成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增扎西、杨鸿姣、魏文三位学者与会交流。本篇文章是大会系列报告之三。
20.西藏札达普日寺藏古藏文写卷及其插图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熊文彬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教 授
2021年7月,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西藏札达县普日寺文献遗存进行了调查。初步调查和研究显示,普日寺现存122函文献由写本和刻本组成,但以写本为主,其中部分写本配置有彩绘插图并题写有写经愿文和跋记。时代从11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左右;内容主要为佛经,显宗和密宗经典兼而有之。其中不同译本和重要愿文的发现,不仅填补文献记载的缺失,而且为写本及其彩绘插图的断代、阿里地区的译本、写本及其插图与政治、经济、社会和信仰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古格王国与传统阿里其他小王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1.四川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石刻图像解析(线上)
张长虹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教 授
四川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06年发表了调查简报,对松格嘛呢石经城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嘛呢石的内容进行了采样分析,是迄今关于该石经城最为全面的资料公布。在此基础上,讲者对松格嘛呢石经城四面墙体神龛中的石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资料采集和图像辨识、统计分析,考察该石经城石刻图像的内容和特点,并与附近巴格嘛呢石经墙、穆日嘛呢石经墙的石刻进行对比研究。松格嘛呢石经城的石刻图像反映出宁玛派与格萨尔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是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生动反映。
22.图解类壁画的图像解读:
以元代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四臂观音壁画为例(线上)
当增扎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
清华大学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献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员
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北侧的四臂观音题画是一铺图解类壁画,整铺壁画由110余幅图像和140余条题记组成。这铺壁画绘制于元代,其结构复杂,图像内容繁多,涵盖了人物、器物、动植物以及场景和佛教象征图等;每个图像配有一侧题记。壁画中图像与题记被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布在三角形、半圆形、圆圈形成的几何图形之中。
研究西藏以及喜马拉雅周边佛教绘画艺术过程中,人们通常将佛教绘画艺术作品划分成具象类(Figurative)、叙事类(narrative)和图解类(diagrammatic)三种类型。具象类绘画是指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叙事类绘画是指主要描绘具体故事以及场景绘画,图解类绘画是指用多种图形和图像来表现抽象、复杂和深奥的佛教教义。
本文通过识读壁画中每个图像内容和题记,解读每部分图像与题记表达的主题内容,分析各部分的主题与相互之间内在结构逻辑,进而分析图像所蕴含的含义以及图像背后13世纪西藏观音信仰与的社会文化。
23.青藏高原几件早期造像碑的初步探讨
杨清凡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副教授
西藏阿里普兰县观音碑的发现与研究,提醒学界对西藏早期佛教遗存中佛教造像碑这一类型的关注。本报告对普兰观音碑及其他一些可归入造像碑类型的较早期遗存(大概均属于约9-11世纪),包括现保存于山南扎囊现的藏仲村造像碑、印度喜马偕尔邦的郭尔村造像碑(“益西沃碑”),以及拉达克的几件造像碑等,从石碑形制、图像、铭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此类方柱状(柱体又可细分为正方体柱状、较扁平的长方体柱状)造像碑应是受到中原汉地的影响,并于吐蕃中晚期从西藏中部传播到藏西,其造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而林周县杰拉康所存的般若佛像等几件石刻造像从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印度帕拉时期背屏式石造像(或造像碑)的典型特征。青藏高原的早期佛教造像碑体现了唐代中原及印度等多元文化在西藏的传播和影响,对此后青藏高原佛教石刻的研究也有参考意义。
24.四川德格县寺庙与摩崖造像调查
李 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馆 员
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处金沙江、雅砻江上游,境内以雀儿山为至高点,分隔为东、西两部分,明、清两代当地最大政治力量先后为林葱土司、德格土司。2022年,在甘孜州文广旅局、德格县文广旅局协作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队工作,调查了德格县境内约30座寺庙,涉及萨迦、宁玛、噶举、格鲁、苯教等多教派,发现近20座寺庙保存有古代壁画,其中汪堆寺、俄支寺壁画应为明代绘制。壁画风格多样,可见出自曼塘、新噶玛噶智等画派作品。另在雅砻江岸边发现早期(吐蕃时期)的志巴村摩崖造像1处。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德格县寺庙与摩崖造像遗迹情况,为接下来进一步理清林葱土司、德格土司相关历史面貌,认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奠定了基础。
25.桑叶青普摩崖石刻研究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 教授
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桑耶青普发现的摩崖石刻的题材、形态组合、技法及艺术风格等进行了研究后,认为其与拉萨河流域协村杰丁噶摩崖石刻造像群和林周杰拉康造像群的时代较为接近,时段应为公元11世纪。该石刻群的造刻与自高原东北部接受佛教正统戒律后返回西藏中部传播佛教的卫藏六人之鲁梅·慈成西绕和直·益西云丹两位及其后裔有关。
26.夏鲁寺元代壁画图像中的中原内地名物考
杨鸿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 副研究员
夏鲁寺壁画被誉为西藏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因其保存较为完整且年代相对确凿的元代壁画遗存,成为元代西藏艺术的重要基准品。其保留下来的大量图像更是成为探索西藏多边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此次报告以夏鲁寺元代壁画中原内地艺术元素为切入点,通过与中原内地实物、图像形制与结构比对,结合画面情景与文本内容,揭示汉藏物质文化交流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图像寓意与汉藏文化观念的交融与碰撞,及其对后世汉藏艺术的影响。
27.从《班禅·释迦却丹传记》窥探勉拉顿珠历史
吉如·巴桑罗布 西藏博物馆 研究员
从《班禅·释迦却丹传记》窥探勉拉顿珠勉拉顿珠是十五世纪西藏最杰出的绘画大师之一。他所开创的勉唐画派,是十五世纪以来,西藏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种绘画艺术。虽然勉拉顿珠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流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诸多未知领域,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报告通过对《班禅·释迦却丹传记》的解读、梳理,简要探讨勉拉顿珠的艺术创作历史以及他与班禅·释迦却丹之间的关系等一些相关问题。
28.画面、风格与叙事方式—从几幅布达拉宫馆藏唐卡说起
多吉平措 布达拉宫管理处 副研究员
从布达拉宫馆藏唐卡中有未被学界关注的几幅藏品为引,以唐卡的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征和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信息为基础,通过艺术考古的调查方式,试图阐述唐卡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画面风格的归属问题以及其背后所隐射的文化内涵对于特定文化的研究所起到的辅助作用等问题。
29.西藏传统古物学中早期佛教造像风格的分类与品鉴
班旦次仁 布达拉宫管理处 文博馆员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公元12世纪左右,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出现了一批精通不同门类文化的大学者,撰写了大量的世俗经典,同时也奠定了西藏古物学的雏形。14—16世纪左右,继续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古物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藏古物学的分析对象逐渐扩大到佛像、瓷器、乐器、兵器、丝绸、纸张、珠宝、马鞍等“外来之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文本进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对相关文本的挖掘仍不够深入,研究成果零散,尚不足以体现该传承的重要性,诸多相关问题有待发之覆。本次报告通过3部布达拉宫馆藏古籍文献,以佛教造像作为考察个案,分析西藏传统文化中对南亚、中亚以及汉地和西藏不同时期佛像的认识。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材质、地域、风格的佛像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希冀对构建西藏本土的“古物学”或“文物学”“艺术考古学”等有所意义。
30.弥勒与文殊对坐图像及三塔组合图式意蕴考
那尕才让 西藏大学 博 士
藏传佛教 “弥勒与文殊对坐”图像体现了佛教中观、唯识双轨体系的首次融合,自11世纪从喜马拉雅北麓传播到河西走廊。本文基于图像遗存考证,旨在尝试分析该图像样式独成体系的生成脉络中所昭示的历史涵蕴和宗教意涵,考辨了“弥勒与文殊对坐”的直接文本来源,指出该图像传统与藏传“噶当塔”样式传承的关联,进而例证了我国多民族交融背景下藏传佛教东渐融汇之轨迹。
31.佛教与皇权的融合——清宫藏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初探
张雅静 故宫博物院 研究馆员
清宫旧藏中有一类特殊的文物,档案称之为“漆泥子佛挂屏龛”。挂屏龛中的诸尊使用擦擦模制而成,嵌入木制方格并配以玻璃龛门,尊像以外覆盖绢且施以彩绘。漆泥子佛挂屏龛中,有一类以乾隆皇帝为主尊,是了解清代宫廷佛教艺术与思想的重要资料,至今尚未公布详细信息。本研究对故宫现存95尊与107尊两种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进行了内容辨识和解读,并对其制作与含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32.从元朝政教互动相关史事看十六罗汉信仰在汉藏佛教中的兴起
魏 文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 副研究员
元明之际,西藏涌现出大量“十六罗汉+达摩多罗尊者”与释迦牟尼组合,或与药师七佛组合的绘画作品。这些图像史料充分说明十六罗汉信仰在元明之际的西藏勃然兴起,成为汉藏佛教交流史中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本文的主旨,则是通过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对十六罗汉信仰在汉藏佛教实践层面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讨论。由此希望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中某些与政治有关的因素做出一些尝试性的阐释。首先,从藏文传记资料入手,笔者发现纳塘寺第十任座主泽乌·扎巴尊珠(Ze'u grags pa brtson 'grus,1253-1316)曾在至元三十年(1293)左右受邀前往大都,为极晚年的忽必烈延寿祈福而广行药师七佛和十六罗汉祷祝仪式。其中,十六罗汉祷祝仪式所依据的法本,即后世纷繁复杂的十六罗汉供修仪轨的源头之一——钦·南喀扎(mChims nam mkha' grags,泽乌的上师之一)所造的三篇罗汉修仪文,其中不少叙述有助于我们理解罗汉信仰受到涉藏地区广泛推崇的原因。其次,笔者进一步从五世达赖喇嘛所造《拉萨幻化祖拉康志明镜》(Lha ldan sprul paʼi gtsug lag khang gi dkar chag shel dkar me long)中找到了一条元朝时期本钦旺曲尊珠(dbang phyug brtson 'grus)奉旨入藏在大昭寺修造罗汉殿的史料。笔者结合同时代历史资料对其进行翻译、同定和解释,找出了当时所用图像的汉地来源,并对这位在萨迦与帕竹政治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本钦在圣地大昭施造罗汉殿的根本目的进行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