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学术动态

宏觉寺:千年古寺见证“三交”历史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2024-08-1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藏传佛教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千年古刹宏觉寺,就是一个例证。从历史演变看,宏觉寺在增进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从统战工作看,宏觉寺见证了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关心推动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光辉历史;从时代发展看,宏觉寺彰显了我们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主动。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宏觉寺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宏觉寺金顶。

  千年古寺的历史故事

  宏觉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错地区,建在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元代京藏古道、明代驿路、清代官道等重要驿站附近,是汉、藏、回、蒙古等民族深度交融的重要枢纽,在增进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宏觉寺的历史缘起可追溯到唐代,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成公主进藏而展开。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途经西宁时,修建了一处土坛用作供奉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的宝座。公元10世纪,喇钦·贡巴饶赛大师在文成公主当年修建的土坛遗址上,创建了宏觉寺。吐蕃王朝灭亡后,在河湟地区建政的唃厮啰政权奉宏觉寺为家庙,修建青唐城,城内大建寺庙,佛教盛行。进入元代,湟中的西纳家族兴起,宏觉寺主持西纳格西为蒙古王室与萨迦派领袖最初接触牵线搭桥,为促成“凉州会盟”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宏觉寺重建,《明实录》记载了寺院主持进京朝贡以及授封国师的历史。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应乾隆皇帝邀请东行,驻青海塔尔寺和宏觉寺长达5个月之久。从此,宏觉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在青海的驻锡地。

▲宏觉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的图片展陈。

  除宏觉寺外,青海许多寺庙都体现了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传统。例如,瞿昙寺、弘化寺由明代皇帝敕封敕建;仰华寺的建成,对明朝时期维护祖国统一、巩固稳定边疆发挥了积极作用;塔尔寺、佑宁寺、却藏寺、广惠寺等寺庙活佛被清政府授予“呼图克图”封号,服务中央施政。

  新征程上,我们要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

  爱国爱教优良传统

  回望宏觉寺的千年历史,爱国爱教是立寺之本,必须始终弘扬这一光荣传统。

  宏觉寺以佛教为纽带,团结汉、藏、蒙古、满等各民族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促进了青海与各地的历史联系。

▲1932年10月,社会各界人士欢迎九世班禅大师。

  九世班禅坚决反对西藏“亲英派”的分裂行径,长期在内地活动,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成为爱国爱教、反对分裂的一面旗帜,班禅驻西宁办事处就设置在宏觉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世班禅从西宁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称“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表达了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十世班禅率领班禅堪布会议厅主要官员向毛泽东主席致敬,并发表声明热烈拥护。1951年11月,十世班禅发表声明,支持抗美援朝,并号召各地藏族人民与佛教信徒积极参加各地抗美援朝运动。同年12月19日,青海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在宏觉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十世班禅大师启程返藏大会,开启了十世班禅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新里程。

  民主改革后,宏觉寺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用寺产从事印刷等活动,部分建筑也由此得以保存和利用。宏觉寺在保护文物的同时重建经堂,依法管理寺庙,融传统寺规戒律与现行规章制度于一体,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

  进入新时代,宏觉寺始终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发挥十世班禅大师纪念馆、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教育功能,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各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成公主入藏”“凉州会盟”等历史故事为背景,探寻八思巴弘法线路,出版专著《京藏古道》,首次界定京藏古道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的历史研究。开展因明学研究工作,推动传统因明逻辑学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促进新时代社会化学科转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系列讲座,引导寺僧从佛学角度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践行乐善好施理念,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除宏觉寺外,青海其他寺院也都大力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例如,隆务寺第七世夏日仓活佛、广惠寺第十世先灵仓活佛,为促成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进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实现西藏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白佛寺、麻秀寺僧众与金银滩草原上的牧民群众积极支持“两弹一星”研制基地建设,完成寺院搬迁,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防事业。查朗寺作为果洛地区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寺院,以爱国爱教为立寺之本,为维护果洛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挖掘和充实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引导各族信教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活态化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宏觉寺所处的河湟地区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形成了嵌入式居住形态,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历史上的宏觉寺以砖木结构建筑为主,是甘青地区典型的院落式建筑群,包括班禅行宫殿、释迦殿、护法殿等,殿内梁柱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维修题记,体现了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从建筑规制、建筑样式和文字记录上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宏觉寺是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近些年,青海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支持宏觉寺修缮保护,延续历史文脉。2004年,青海省佛教协会启动宏觉寺房屋建筑产权、恢复重建工作,班禅行宫大殿和行宫、堪布会议厅、两侧堪布会议厅官员宿舍(今僧舍)、天井庭院等建筑原貌得以保留。2009年,重建寺院大殿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大殿主体在设计中贯穿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相互融合的理念,一层至四层外墙为藏式建筑门窗和边麻红墙,大殿五层至九层为汉式工艺建筑。殿内彩绘为汉式壁画艺术。2014年,举行了宏觉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2020年,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召开听证会等方式,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印刷厂搬迁、企业安置补偿、宏觉寺文物及建筑修缮等工作,妥善解决宏觉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今,宏觉寺所有修缮项目已全部竣工。宏觉寺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元明清时期的藏文古籍,2022年青海省总工会和青海省民宗委共同打造中华文化书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僧人勤奋学习、学修并进,不断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宏觉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的唐蕃联姻塑像。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拓展大众感知历史文化的渠道和深度。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