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24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边疆学研究暨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不仅是浙江省首次举办的大型涉藏地区经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议,也为中国边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期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开拓研究视野,凝聚学术共识,为边疆治理、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与会学者合影
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丹珠昂奔,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黄世和,青海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索端智,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吕迎春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邵中出席会议,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教授主持。
开幕式现场
王江教授主持开幕式
丹珠昂奔教授高度评价浙江师范大学举办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论坛的重要意义,认为在东南地区的浙江进行涉藏涉边研究具有极高的政治站位与学术担当。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青藏高原对祖国统一、促进发展与掌握话语权方面十分关键,希望各位学者在把握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丹珠昂奔教授致辞
黄世和教授从学习、友谊、希望三个角度出发,再次肯定浙江师范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等单位合作举办此次论坛的必要性。在对青海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简介后,表达两所高校继续深入合作的想法,并祝愿首届论坛继续走下去,多实践、多思考、多创新、多出成果。
黄世和书记致辞
索端智教授回顾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边疆危机及边政学的发展历程,指出边政学对西部边疆和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新时代的边疆学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认为本次论坛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学术凝聚力,助力推动青藏高原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索端智教授致辞
吕迎春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各位参会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及边疆研究院的发展概况、学科建设与核心优势。吕迎春强调,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2004年开始招收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学生,边疆研究院在学术研究反哺人才培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吕迎春副书记致辞
邵中副主任出席开幕式
大会学术交流环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吐尔文江·吐尔逊主持,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丹珠昂奔,青海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索端智,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作主旨报告。
吐尔文江·吐尔逊教授主持第一时段主旨发言
丹珠昂奔教授报告的主题围绕“民族学的青藏高原研究二题”展开。其一,民族学的青藏高原研究,首先要解决基础问题,其中包括青藏高原的环境基础、人文基础和政治基础。其二,民族学的青藏高原研究应面向三个任务,即面向国家中心任务,面向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面向“三个体系”建设。
丹珠昂奔教授作主旨发言
索端智教授以《“三交”视域下明“贵德十屯”历史文化考察》为题进行报告,指出“贵德十屯”的文化变迁与周边社会的互动交往是多元一体结构的微观缩影。在对“贵德十屯”的设立历史、族群分布等情况进行介绍后,主要通过二郎神、文昌神等民俗文化的共享来讨论屯民与周边社会之间的文化交融与认同变迁。
索端智教授作主旨发言
纳日碧力戈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建设围绕“铸牢”的概念术语体系——以北方诸族的“中”为例》。以“民族”和“Sinicization”的翻译问题切入,其指出我国与西方学界沟通时还存在基本概念尚未厘清的现象。他还通过对契丹、元、清等政权对“中”的语言学考证,指出“中国”是凝聚各族群的概念,“五个共同”名副其实。
纳日碧力戈教授作主旨发言
第二时段由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原院长、教授先巴主持,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万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刘志扬作主旨报告。
先巴教授主持第二时段主旨发言
万果教授主要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藏传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南亚文化交互中的意义。他指出,南亚各国的民间普遍对中国藏传佛教文化有相当深度的文化认同;藏传佛教文化当在文化层面上为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良性互动提供情感支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南亚诸国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万果教授作主旨发言
刘志扬教授以《青藏高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变与文明发展》为题,从青藏高原的称谓与范围、青藏高原的族群构成及文化特征、青藏高原与祖国内地的交流源远流长、青藏高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四方面入手,指出政治上的一体、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交流是青藏高原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刘志扬教授作主旨发言
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语种文献与青藏历史文化”“青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个维度为主题展开研讨,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的发展与治理提供学术支持和实践启示。
三个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分为两个阶段,由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杰出教授尕本加主持。第一阶段,各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方素梅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德吉草教授和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先巴教授分别总结,并对各分论坛给予充分肯定。
闭幕式现场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杰出教授尕本加主持闭幕式
三位召集人分别作总结
第二阶段,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党委书记祁生贵、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辉和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分别代表承办单位致辞。
祁生贵书记对本次论坛进行高度评价,认为论坛不仅为藏学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而且对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史料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欢迎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来年春暖花开后相聚青海民族大学。
祁生贵书记致辞
张亚辉教授回顾了他与青海民族大学的深厚情谊,并简要介绍了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对边疆社会研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情况。他认为边疆经验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东南地区不被视为边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此处进行相关研究十分必要,并希望下届会议在厦门大学举办。
张亚辉教授致辞
王江教授代表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向参加此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表示感谢,在对论坛进行总结陈词后,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来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推动边疆学研究和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王江教授致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等两岸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首届中国边疆学研究暨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是学术界积极学习、践行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会议指出,浙江师范大学举办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论坛具有极高的政治站位与学术担当,主动呼应国家“治边稳藏”战略,深入阐释青藏高原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不仅为藏学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而且对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史料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会议希望首届论坛继续走下去,各位学者在把握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多实践、多思考、多创新、多出成果。
(来源:浙师大边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