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学术动态

【藏学动态】艽野溯古,藏源新证: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听专家解读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考古新发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2025-07-0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将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6月21日上午10时,中国考古博物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第十期开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玉以《艽野溯古,藏源新证——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考古新发现》为题,聚焦玛不错遗址的重要发现与研究,展示喜马拉雅山地史前先民的生存智慧,阐释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突破。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讲座。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玉主讲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康马玛不错遗址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原特殊的地形和环境使其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为“不宜人居”的地理屏障,直到现代仍地广人稀、人类活动深受环境的制约。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初期,在此之前为西藏的史前阶段,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前1000年)和早期金属时代(公元前1000年至吐蕃王朝成立之前)。 高玉副研究员介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与定居经历了五个关键阶段:约20万年前古老型智人的探索、4—3万年前现代智人踏足高原、1.5万年前细石器人群的大范围扩散、5200年前粟作农业人群在高原东部的定居,以及3600年前麦作与牧业经济支撑的大规模定居。这一过程伴随技术系统的演进——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狩猎采集到农牧业、从流动到定居。青藏高原既往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西藏史前考古工作相对薄弱。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例,西藏上一次入选的石器时代遗址,还是1991年的拉萨曲贡遗址。


高玉副研究员向观众介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至定居的五个阶段

  玛不错遗址位于年楚河河源区、喜马拉雅中段北翼,海拔超过4400米。“玛不错”在藏语中意为“母子湖”,遗址因毗邻该湖泊而得名。主要遗存环玛不错分布,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1650平方米。其文化堆积相对较薄,遗迹间打破关系较少,为年代序列构建带来挑战,但通过地层学、类型学与碳十四年代学分析,最终确立四期文化分期。


玛不错遗址地理位置


玛不错遗址分期与年代

  高玉副研究员对这四期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期早段遗存仅发现于Ⅲ区,主要为生活堆积。一期晚段遗存分布于Ⅰ区,包含生活堆积与墓葬,其中的废弃堆积层出土遗物最为丰富,揭示了先民的日常活动场景:生业经济以渔猎采集为主,还有少量谷物交换。墓葬在Ⅰ区南北两个发掘区均有分布,头向朝向西南,显示墓地经规划布局;已发掘20余墓,以石棺墓为主,少量土坑墓,葬式以俯身直肢葬为典型,随葬品相对较少,多为小件饰品。

  一期陶器以发达的戳印纹—刻划纹装饰为特点、属平底器系统;石器以细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延续狩猎采集的技术传统;骨质工具有骨锥、骨针及大量骨鱼卡,显现出渔业活动的重要性;海贝、象牙、滑石珠等装饰品的发现,表明与外部区域存在远距离物资交换。


一期晚段遗存:戳印—刻划纹陶器平底陶器

  二期遗存以Ⅱ区原地用火遗迹与Ⅰ区墓葬为核心。发掘墓葬约30座,以土坑墓为主,葬俗呈现多样化特征,首次出现“叠葬”现象。随葬品较一期增多,其中SM22号墓为仰身直肢葬,随葬有17件陶器和滑石珠串和铜镯等饰品,彰显了墓主的身份与财富。


特殊的葬俗:叠葬

  二期出土陶器以夹云母褐陶单耳平底罐为典型,流行条形并耳设计,纹饰以放射线划纹为代表;骨器与细石器数量锐减,或是由于工具较少作为随葬品;铜器、玛瑙、红玉髓珠及费昂斯珠的出现,标志着铜器等新兴奢侈品的传入。其中红玉髓珠溯源分析显示其矿料可能来自蒙古地区、蚀花玛瑙珠或来自南亚,反映了玛不错先民跨区域的贸易网络。


玛不错二期遗存出现铜器、玛瑙、红玉髓和费昂斯珠

  三期遗存主要发现于Ⅰ区南部,以石室墓、捡骨葬为主,开始出现石围、封堆等新的现象。SM37号墓石室外有一梯形石围,石围长5.7米、最宽2.7米,空间布局彰显仪式性;SM29号墓为多分室土坑墓,为西藏考古的首次发现;SM5、SM6等墓葬的封堆亦为西藏最早,标志着对墓葬营建投入的增加,可能与社会观念或组织的变化有关。


新的墓葬形制:西藏最早的墓上封堆

  四期遗存分布在Ⅰ区南部,发现有大型石构遗迹(SG4),占地超200平方米、活动面上残留有大量蛋壳碎片,其北部的灰坑可能为祭祀坑,暗示了该区域功能的特殊性。


大型石构遗迹

  基于以上材料,玛不错遗址的发现可以概括为:1)四期文化遗存为西藏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迄今最为丰富的一批实物资料;2)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年代最早、海拔最高的史前墓地;3)独特的物质文化面貌、不同于高原上已知的其他考古学遗存;4)展示了史前青藏高原跨区域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图景。

  玛不错遗址项目伊始,便围绕高原人群适应性问题设计多学科工作方案,进而结合遗址实际,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宜的工作方法。结合湖岸地貌学、湖芯沉积物DNA/生物化合标志物/孢粉分析、遗址出土的木炭分析等多种手段,研究揭示:在玛不错遗址一期到四期,当地气候环境较为稳定、相对温暖湿润。周边的草甸—灌丛草原景观可以提供木材燃料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当时的湖泊面积是现在的15倍,蕴藏着丰富的鱼类等水生资源。这些资源条件,是吸引先民的关键因素。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玛不错一期人群以鱼类为主要食物,辅以野生动物狩猎。动物遗存的季节性分析进一步证实,该人群全年在湖滨捕鱼狩猎、而不仅仅是季节性活动。捕鱼用的鱼卡,经DNA鉴定是用鸬鹚等水鸟的骨骼制成。植物考古鉴定出粟、黍、水稻等遗存,但这些作物都无法在当地种植,应是通过与低海拔区域的贸易活动获得的。尽管玛不错遗址周边资源丰富、环境优于现在,但是玛不错人仍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该人群普遍发育迟缓、地方性疾病较为显著。古DNA分析表明,玛不错人属于已经与东亚低海拔黄河流域农业人群分化的高原南部本地人群的代表、并且对现代高原人群有遗传贡献。玛不错先民已携带有适应高海拔环境的EPAS1基因变异,这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理基础。


生存环境的多学科研究

  玛不错遗址的学术价值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作为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且文化序列最清晰的史前遗址,玛不错遗址树立了高原腹地史前文化的编年标尺。该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是继卡若文化与曲贡文化之后、西藏新石器考古的又一座里程碑。

  第二,遗址中出土的海贝、象牙器、玛瑙珠、红玉髓珠、费昂斯珠及铜器等舶来品,实证了喜马拉雅山地的远程贸易网络、填补了高原腹地史前文化交流的诸多空白,为研究史前时期跨区域文化交融提供了典型案例。

  第三,与已知的高原河谷农业—定居模式不同,玛不错遗址代表了另外一种基于渔猎经济的新石器化路径,为理解极端环境下的新石器化现象提供了高原样本。

  第四,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全面、立体地认识史前文化、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机制提供了关键方法与多元视角;发掘现场与实验室的深度融合是考古学研究新范式的重要实践与示范。

  总之,玛不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构建西藏史前考古学区系类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遗址中本地传统与外来元素的长期互动,生动诠释了高原人群与周边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早期历程。该遗址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遗传学与物质文化联系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边疆与核心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考古学实证。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现场交流意犹未尽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围绕玛不错遗址的铜器来源、人群基因特征和叠葬习俗等相关学术问题踊跃提问。高玉副研究员逐一详细解答,讲座现场观众对西藏考古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