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浙江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厦门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边疆学研究暨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精神,旨在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jpg)
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卓玛主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丹珠昂奔,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索端智,青海省委统战部王正元等领导和专家出席。
.jpg)
张建珍在致辞中指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国家大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边疆学研究创新发展。她期待论坛产出高质量成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青年学术力量。
.jpg)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黄世和强调,论坛应发挥桥梁作用,深化合作,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突破学科认知疆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青年学者,打造“新文科”范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
.jpg)
主旨报告由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学术院长先巴、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看本加分别主持,6位知名学者围绕边疆治理与青藏高原社会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丹珠昂奔教授在《从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转型期青藏高原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联系,特别就青藏高原地区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索端智教授在《从地契文书的使用看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的演讲中,通过详实的历史文献分析,生动展现了历史上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互动,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
.jpg)
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以《清代北京的多语种涉藏碑刻文献及其价值——以〈昭庙六韵诗碑为中心〉》为题,深入剖析了清代多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特别是通过对珍贵碑刻文献的解读,揭示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深厚历史渊源。西藏大学白伦占堆教授在《儒家思想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儒家文化在西藏的传播历程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为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西北政法大学穆兴天教授在《边疆学应重视边疆安全研究》的演讲中,提出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涉及主权、稳定与发展。我国边疆既是战略屏障,又面临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新时代边疆研究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理论,强化学科交叉与实践结合,统筹传统与新兴安全议题,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提供支撑。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以《数智边疆——人类学视野中的区域演变》为题,从人类学视角探讨了数字化时代边疆研究的范式转型,提出了“数智边疆”的创新概念,为边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
.jpg)
在下午的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古典学与多语种文献”“青藏高原区域历史文化”以及“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等专题,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前沿的研究视角和无私的分享精神,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新征程边疆地区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交流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经验、新成果,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场学术盛宴。
.jpg)
闭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尕本加教授主持。各分论坛召集人魏超、任占鹏、曾吉卓玛、才项卓玛、马天祥、金新分别作总结汇报,充分肯定了论坛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院长王江、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辉、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党委书记祁生贵分别代表承办单位致辞。王江指出,论坛具有理论创新、学科交融、青年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四大特点,未来将继续搭建学术平台,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学术人才。张亚辉回顾了厦门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合作历程,强调边疆研究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诚挚邀请学界同仁参加第三届论坛。祁生贵向与会专家及会务人员致谢,希望以论坛为契机,深化合作,推动边疆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jpg)
本次论坛汇聚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是学术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论坛以“治边稳藏”战略为导向,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社会发展,不仅为藏学研究搭建了高水平平台,更对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未来,各合作单位将继续携手,深化边疆学研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浙师大边疆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