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沙武田:敦煌石窟蕴藏区域历史研究独特价值
敦煌石窟博大精深,是学术的海洋。敦煌地处丝路要冲,在历史时期占据西部边陲要地,作为阳关、玉门关“两关”的文化符号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交汇特征,使得敦煌的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表现在区域历史特征方面,在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历史条件和相应的历史沉淀。
2022-09-29
【西藏历史55讲】张云主编 | 序言:西藏概述
西藏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包括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山南、那曲6个地级市和阿里地区,8个市辖区、66个县。截至2020年末,西藏全区人口总数为350.56万人。
【藏学动态 | 会议】首届全国蒙古学藏文文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议程
首届全国蒙古学藏文文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议程
【藏研要闻】“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9月23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中央统战部七局局长徐志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廉湘民、李德成出席会议。
【书荐】羽芊:布达拉宫是这样炼成的
从1991年到正式退休的所有日子里,强巴格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座举世瞩目的宫殿里度过。特别是布达拉宫的地垄被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就像着了魔一样,什么都不管,昏天黑地地寻找地垄。拿强巴格桑的话来说,地垄就是布达拉宫的腿,没有深埋地下的地垄,就不可能在红山上筑就布达拉宫今日的辉煌。
【藏学动态】第五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年双周论坛召开
近日,第五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年双周论坛在京召开。藏研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副总干事廉湘民、李德成出席,青年藏学会、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共40余人参加。论坛由藏研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孟秋丽主持。
【关注】汉藏教理院建院90周年,曾是推动汉藏文化交流的重地
1930年8月,中国现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应四川省佛教会邀请,在重庆佛学社讲法,建议成立汉藏教理院,研究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教理,促进民族交融,得到有关各方支持。几番考察后,遂选定缙云山上的缙云寺作为院址。
【观点】张祎娜:不断总结宗教中国化历史经验
我国宗教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深深嵌入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我国的各民族和宗教是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
民族古籍: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和译介出版,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门等古籍工作专业机构建设等。
【问答录】张俊豪:少数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自古就有整理古籍、编纂目录的传统。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古籍是记录和传承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弥补了汉文古籍中的一些缺失和不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物价值。
Copyright©2020 西藏文化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8463号-2